在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湿多了便成为了水,水散了也就变成了湿。这样的水和湿在一起,最容易侵袭人的脾胃。这个时候便需要利水渗湿,这些利水渗湿药便起了作用。
茯苓作为利水渗湿药,当然能够除水肿、利小便。但它还有一个别的利水渗湿药所不及的功效——健脾。根据中医理论,脾虚一般都会生湿,因为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功能降低,水湿容易内生,茯苓的健脾作用不强,但又不是可有可无的那种,它兼有利湿与健脾的功效,所以在四君子汤中便有了它的身影。
茯苓是一种很大的真菌,一个菌核体可以大到十多公斤,1~2公斤是很常见的。最早用的是“伏灵”这个词,松树死亡了灵气伏结在根部,成为一种块状物。
关于茯苓还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一次慈禧太后病重,没有食欲,太医们既要治病,又要改善太后的胃口,真是忙得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啊!这个时候有人提议可以把茯苓为主的中草药跟其它制作饼的食材做成饼一起食用,这样既能治病,又能促进食欲。果然,太后十分喜欢吃,并且病也逐渐好起来了。后来,茯苓饼在民间也广为流传下来。
可见,茯苓有健脾祛湿的功效,所以常被用于祛湿的方剂中,祛湿1清就是以茯苓、芡实为主要成分的,主治脾虚体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