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正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02月28日第5版
班主任,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撑
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了,许多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得当。孩子入学之后,首先能感受到其父母的教养方法是否得当的人,是班主任。如果孩子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有问题,那么,班主任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有专业能力的人。
但是,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各不相同。班主任见到一个孩子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说话多等不良表现,或者有攻击性强、不肯说话等问题时,第一念头是嫌弃、抱怨还是疼惜、拥抱,便是班主任专业能力强弱的基本分水线。
一个专业能力弱的班主任,遇到孩子这些问题,会抑制不住地嫌弃、抱怨。做得最多的事是报告家长,告知家长好好管教。然而,家长管教越多,孩子越麻木;孩子越麻木,教师越嫌弃。直至班里同学也嫌弃了,孩子迟早会产生心理问题。
一位专业能力强的班主任,遇到行为出格、性格乖张的孩子,心里会充满不舍,总是心疼孩子。他会在深入观察了解的基础上,为孩子制定一个方案,并亲力亲为实施,同时告诉父母如何配合。有家教问题的家长,通常都不缺乏爱,而是缺乏方法;一旦有好的方法,家长自然会全力配合,孩子的心理问题迟早都会得到改善。
所以,一支专业的班主任队伍,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撑。
拥有希望,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
我们常说“三月天,孩子脸”,孩子是特别容易开心的。一时的痛苦,并不表示他们就抑郁,明天他们就可能开心地蹦蹦跳跳了。
孩子的脸为什么不会“变”了?对一些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的无死角监管是个大问题。小学生与幼儿不同,幼儿很享受父母无死角的爱护;而小学6年,孩子会从享受父母的无死角爱护、慢慢转变为讨厌,这种渐渐滋长的讨厌情绪,在一些父母看来是叛逆、是急需父母管教的体现,于是,这种全方位的爱护就发展成了无死角的监管。
监管本身是中性的。父母在监管中方法得当,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无死角的监管中方法失当,孩子就会在监管形成的逼仄环境中变得烦躁或抑郁。在校内受到这种无死角的监管,情况也会如此。
在父母构筑的家庭环境与班主任构建的班级环境里,如果孩子持续地感受不到希望,在十分努力后依然没有希望,就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一些学校,为了让学生“会”,始终在揪孩子们的“不会”;为了让孩子成才,始终在发现并改正孩子的“错”。而班主任便是发现“不会”、揪出“错”的关键人。一些班主任是如此地为孩子的“错”着急,不仅会对孩子的“不会”与“错”进行理所当然地训斥,还通过夸张地表扬部分孩子的“会”与“对”来对比、彰显另一部分孩子的“不会”与“错”。
一个小学生,如果在内心不够强大,长久浸泡在“不会”与“错”中,就会产生没希望的窒息感。给孩子希望,是一件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的事,关键在两点:
第一,班主任要接纳孩子的“不会”与“错”。在众多的“不会”与“错”中发现“会”与“对”,从而不断燃起孩子们的希望,保持孩子们对自己的信心。班主任如此,其他教师也是如此。
第二,改评比制为达标制。只要达到预先规定的要求,就能让孩子们获得所在乎的奖状。对于特殊的孩子,可以选择用“私人订制”来激发他们的动力。在达标的过程中,要认真,不能“给”也不能“送”,要让孩子们相信“希望”与“努力”的关系,使其渐渐地形成“努力是有用的”信念。
集体活动,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集体活动”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集体”,一个满身污泥的人跳进一个清澈的水池,荡一荡,身上的污泥就没了,一会儿水池依然是清澈的。同样,一个身体干净的人跳进一个污浊的水池,泡一泡,身上就沾满了污浊的东西,这个水池依然是污浊的。集体便相当于这个水池,一个清澈的水池,具有清洁功能,又有自净能力。
第二层是“活动”,活动的作用,用泰戈尔的一句诗来讲:“鹅卵石的美丽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如果将说教、训斥、惩戒比喻为“锤的敲打”,那么,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便是“水的载歌载舞”了。“活动”其实就是做一件件的事情,可以是一个人做,也可以是一群人做。
第三层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既可以描述成为建设集体而组织的活动,也可以描述为基于集体而开展的活动,具有明确的成长目的,具有引领感、力量感、仪式感。哪怕是“集体”中的自由活动,依然带有集体的烙印。
集体活动是小学生心理健康保障的重要方法,因为活动离不开人与人的深度合作。心理健康的问题最终都会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困难。
小学生从2年级开始,便有了对团队归宿的朴素需求,喜欢有个好朋友、有群小伙伴。他在活动中体会到规则的重要,体会到人与人的不同,体会到与不同的人在一起时的力量感与愉悦感。这种力量感与愉悦感带来的对团队、集体的依恋,便是心理健康得以保障的原因。
教师通过不断组织集体活动,将自己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保障者的地位,慢慢地让渡给小学生的同伴们,慢慢地让渡给小朋友自己。
学校要营造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土壤
· 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的班主任队伍
让班主任从事务者转变为教育者。
第一,对孩子拥有教师之爱。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强调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之爱有别于父母、同伴之爱。父母之爱倾向于“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同伴之爱倾向于“如果你和我投缘,我就爱”;教师之爱则应该是“即使你与我的期待完全不同,我也爱你”。
第二,总能想出一些适合孩子的办法。面对孩子的问题,绝不会说我没有办法。最好的办法便是开展一个一个充满新鲜、富有情趣又久久难忘的活动。
· 建立一套有利于班主任
给孩子希望、为孩子组织活动的机制
第一,相信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师队伍的得法教育,才是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法。以此去改善班级管理、改善课堂教学,弱化成人世界的心理测试与心理辅导。
第二,将学校的评价办法从鼓励竞争到鼓励“共长”,从而将全体小学生的同伴环境从“博弈场”替换到“共生场”。
第三,建立班主任的办法交流会。不断地去发现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好的教育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分享给全体教师,在交流中不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这样教师们的方法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讨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方法,其目的是让小学生不发生心理健康问题,或者让已有的心理不健康的苗头及时得到矫正,这是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追求。
来源:中国教育报、校长会
关于版权、合作和投稿,请联系现代与经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邮箱xy@xdyjd.com
名师在线课程点击左下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