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晚清的印象一贯不好,认为它落后,当西方人已经在科技方面有所成就了,晚清还停留在老祖宗给予的财富,“地大物博”曾经是我国的代名词,在唐朝时期,国力鼎盛,建立外交,与许多国家进行往来。
实际上,晚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也曾想要积极改善,最早的留学就是从晚清开始,有“中国留学生之父”之称的容闳出生于清道光八年,也就是道光帝时期,他先后在澳门和香港完成学业,继而去了美国留学。
道光三十年,容闳考进了耶鲁大学,成为了第一位在美国耶鲁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容闳学生归来,并开始大展身手,有名的两件事情则是,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和组织官费赴美留学幼童,这些赴美幼童有120人数。
因为幼童正处于对新事物好奇的年纪,接触到不一样的文化,也没有表现出抗拒的情绪,另一方面他们还是被选定的非常聪明的学生,到了美国后也能够很好适应,分别考进了不同的名校,在哈佛的也有。
1881年,晚清觉得这些赴美的学生可以回来了,一些守旧的老臣看到赴美留学的幼童的变化,他们剪掉了长辫子,西装革履,觉得实在是“太不成体统”,结果去了120人,回来的却只有94人,其他26人去了哪?
部分留学生看到晚清守旧思想的顽固,觉得自己的才华难以展示,因此选择了不回到国内,一些则是到了美国后接触到新思想,变得难以管束,这是晚清朝廷最不愿意看到,因此早早就被召回了。
还有一部分则是早早就去世了,毕竟是异国他乡,身负重任,很多学子还是想要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刻苦学习,潘铭钟是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中年龄非常小的一位,却比其他学生要沉稳很多。
他对待知识是非常认真的,同伴们被美国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纷纷参与游泳、棒球活动等,潘铭钟并不参与,有“中国铁路之父”称呼的詹天佑还是潘铭钟的好友以及在美时的室友。
一天詹天佑半夜醒来,看到潘铭钟还在挑灯夜读,潘铭钟非常吃惊,就走过去看好友在看什么样的书,原来是一本英文书,詹天佑在好友背后站了很久,潘铭钟都没有发现,还是潘铭钟觉得累了,放松了一下,才发现詹天佑站在背后。
只是潘铭钟最终因为太过于刻苦,病逝了,很多同行的人都觉得十分遗憾,回到国内的94人也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了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