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与他的时代,如何影响了今天的我们?
创始人
2024-05-13 07:57:35
0

原标题:王小波与他的时代,如何影响了今天的我们?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楚怡

博雅小学堂文史主编

今天是王小波先生的生日。在华语文学的星空中,王小波犹如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他的作品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留下了不朽的印记。虽然他的人生之旅早早结束,但他的文字依然在世界各地的书架上生动跳跃,激发着无数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今天这篇推文,我们就一起重新走近这位文学巨人,探索他光辉短暂却意义非凡的一生,以及那些使他成为20世纪华语文学不朽名家的杰作。一同缅怀并庆祝王小波的文学成就和他对世界的深刻影响。

大家好,欢迎来到《楚先生的星光名人录》。

今天是王小波先生的诞辰日,小波先生如果活到今天,已经71岁了。作为一个金牛座的作家,王小波为人安静沉稳,写作稳中求进,推崇思维与智慧,下笔娴熟,诙谐幽默,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们今天就以这个20几分钟的小节目,来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中国作家。

王小波在1952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红色知识分子家庭。他并不是所谓的“老北京”,而是随着第二次国共内战来到北京的军人后代。他的父亲王方名是四川渠县人,是一位军队出身的逻辑学教授;母亲宋华是山东牟平人。小波在家中的男孩儿里,排行第二,这可能也是他很多作品的男主人公都叫“王二”的原因。

在王小波出生的前一年,政府发起了“三反”运动,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教书的王方名被莫名其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遭到了批判。王方名觉得这只是他坎坷一生中一个小小的波折,于是给刚出生的次子取名“小波”。

1968年,小波16岁,响应政府号召,赶赴云南建设兵团,投入艰苦的劳动。在那个荒蛮的边陲之地,王小波因为身体单薄,人又老实,不会和本地的当权派搞好关系,因而吃尽了苦头。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小波那甜蜜而苦涩的初恋时光,应该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段经历,成为了日后名震天下的中篇小说《黄金时代》的素材来源。

王小波19岁的时候,“上山下乡”势头减弱,小波终于得以回到内地,通过一些关系,转到了牟平插队。牟平是他母亲的老家,位于风景如画的黄海南岸,西有烟台,东有威海,美景怡人。这里不但有些母亲方面的老熟人,而且像世外桃源一样,可以躲避外面世界的阶级斗争和凶神恶煞。小波在这里以插队为名,一直待到了第二年才返回北京参加工作,先后在牛街和西城区半导体厂当工人。

能回首都当工人,在风潮涌动的“文革”时期,已经算是很好的待遇了。于是王小波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悠闲时光。他喜欢阅读,尤其喜欢读西方的现代主义作品,诸如乔伊斯、卡夫卡、卡尔维诺、尤瑟纳尔,荒诞之中幽默十足,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的精准描绘和绝妙讽刺。阅读之余,小波也喜欢写点儿东西;后来越写越好,他的手稿本子,开始在朋友圈中流行起来,大家都知道半导体厂有个大高个儿,腼腆沉默,小说写得很有意思。于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还没正式发表作品,就已经在地下文学圈中成名了。

1977年,改变王小波一生命运的事儿发生了。他的小说《绿毛水怪》手抄本在圈中传阅,引起广泛讨论,也被当时《光明日报》的一位女编辑看到了。这位编辑是山西大学毕业的,平时也非常喜欢文学,看到这么好的小说,就想跟作者结识一下。于是在朋友的安排下,他俩见面了。这位编辑名叫李银河。而这一年,王小波二十五岁。

快乐的文艺女青年、《光明日报》编辑——李银河

李银河见王小波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心想这世上怎么还能有这么丑的人啊;但一来二去,渐渐为小波的才华所倾倒,心生爱慕。王小波一米八四,笑起来憨憨的,话不多,但往往一针见血,语出惊人,有时旁征博引,尽显天才。那个时候编辑可是国家干部,王小波只是个普通工人,按理说不敢高攀,但爱情来了,理智哪儿挡得住呢?当时政府刚刚恢复了高考,李银河极力鼓励小波报名参加。小波将信将疑,但耐不住女朋友的反复催促,于是在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以半导体厂职工的身份,考取了父亲当年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进入了贸易经济系就读。

成为了大学生,身份就不一样了。王小波迎来了他人生的黄金时代。同时,他和李银河的爱情也甜蜜而火速地发展着。受民国时期的大翻译家朱生豪的启发,热恋中的王小波用他那一只妙笔,给李银河写了很多柔情蜜意的书信。这些信篇篇辞采动人,含糖量和肉麻程度直追当年朱生豪给宋清如的情书,但比朱生豪更婉转,更有文采,更加富有浪漫气息,哪怕是现在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一代文学大师的那种惊天才情。可以想见李银河当年收到这一封封信后,展卷细读,是多么的心潮澎湃啊!

大学二年级,28岁的王小波与28岁的李银河,趁热打铁,结为夫妇。

1980年,王小波和李银河结婚照

此时的李银河,已经通过国务院研究室的推荐,进入了中国社科院工作,随后去往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两年后,王小波也追随妻子,去了匹兹堡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读硕士,成为了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弟子。暑假期间,夫妻二人共同游历欧洲。其中,在英国游历期间,王小波驱车前往斯特拉福小镇。听过咱们前面莎士比亚那期的朋友马上就反应过来,这是莎翁的故居啊。同为金牛座的莎士比亚大师是王小波的偶像。他在莎翁故居前徘徊良久,兴奋异常,最后留影一张。王小波后来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王小波在莎翁故居前

回国以后,王小波在北京大学教书。很快,他出版了个人第一部作品集《唐人故事》。这本书里写了很多荒诞而有趣的故事,背景都放在了唐朝,有些还借用了唐传奇的故事框架,颇有中古时代的雍容拙朴之美。小波在唐人的世界里纵横恣肆,文笔飞扬,融入了很多他在“文革”前后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观察,颇有借古讽今之义。

1991年,划时代的中篇小说《黄金时代》发表了。这篇小说取材于作者在云南时期的真实经历,文笔之美令人沉醉,受到几代读者尤其是文艺青年的极力推崇。我个人也非常钟爱,私下里把它列为了20世纪的四大中篇小说之一。那么另外三部是什么呢?别急,一会儿咱们再揭晓。

《黄金时代》发表在了台湾的《联合报》上,并且获得了《联合报》当年的最佳小说大奖,奖金高达25万元新台币。这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了。于是王小波趁机辞职,摆脱了世俗身份,正式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此后他陆续写了很多作品,不仅有小说,还有散文、杂文、书信、随笔、文化评论,数量非常可观。此外,王小波还接受张元导演的邀请,创作了电影剧本《东宫·西宫》。然而这些创作,大多石沉大海。那段时间,小波状态很差,身形懒散,蓬头垢面,皮肤粗糙,嘴唇黑紫,皱纹越来越多,头发日渐稀疏,朋友也很少往来。只有妻子李银河鼎力支持,让他别操心挣钱,放心写作,将来拿个诺贝尔奖。

这时候的李银河已经拜师费孝通先生,成为了费先生的关门弟子,也是中国第一个社会学博士。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曾经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写出了著名的《乡土中国》,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地位。李银河在费先生门下学习,在学术界的地位自然也不用说。而王小波虽然已经是职业作家,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经常入不敷出,稿费也很低廉。像王小波这种用心写纯文学作品的作家,没有一个不想名震全国,名垂青史的。但他的作品始终都只是在文艺爱好者的小圈子里流行。

由于他的作品经常讽刺社会,批判当局,反思“文革”,追求真理,推崇自由主义,关注边缘群体,因此在主流文学界,王小波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且经常遭受明里暗里的打压,处处受排挤,小说屡遭退稿,每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也是历尽艰辛。一句话,他的作品,虽然人们都觉得很好,但由于环境所限,很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为了帮丈夫打开局面,李银河经常利用自己的关系,帮小波介绍一些名作家来认识、结交,例如当时正如日中天的王朔。王朔当时作家编剧两门报,不光作品本本畅销,还一部接一部地拍电影,而且还跟几个朋友合伙开了文化公司。他很欣赏王小波,认为自己睥睨中国文坛,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只有王小波能跟他“交相辉映”。于是两位当代文学大师,就这样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还一起吃了一顿饭。事后王小波对妻子说:“王朔这人很好,并不像外界说的那样。”

1995年,王小波凭借《未来世界》,再度获得《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这个奖,可是华语文学的顶级荣誉啊。此时的王小波已经四十不惑,两度折桂《联合报》,让他在社会上终于有了点名气,可以发挥他的文学才华了。可正当他的人生有了起色,渐渐走向他事业的鼎盛期时,谁也没有想到,命运的阴霾已经暗暗潜伏,死神的魔爪悄悄伸向了他。

1996年,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小波赴机场送行,没想到这就是他们夫妻的永诀。次年4月11日深夜,王小波在家中写作时,突发心脏病,经历了一番剧烈的挣扎后与世长辞。由于家里没有别人,过了很久之后,他的尸体才被邻居发现。一代才子王小波,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孤独地离开了人间,享年45岁。

当年10月,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出版,王小波的名字开始逐渐被大众熟知,他的其他作品也渐渐风行全国。当越来越多的读者惊叹于他曼妙的文笔和敏捷的才思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问:这个作家是谁?怎么之前没听说过?他在哪里?过得好不好?现在在写什么?大家争相询问,四处寻觅,却只能得到令人垂头丧气的答案。关注的人越来越多,王小波的作品便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出版商络绎不绝,他的作品被印成了各种版本,一时王小波的口碑扶摇直上,并至今不衰。他终于获得了作为一个文学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然而这些,他再也看不到了。

就在同一年,由王小波编剧、张元导演的电影《东宫·西宫》拍摄完成,并在马德普拉塔电影节上首映。这部电影由年轻的胡军先生主演,探讨了一些前沿的社会问题,优秀的剧本再加上第六代翘楚张元导演的加持,在国际上获了一圈的奖,还入围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

《东宫·西宫》剧照

王小波先生生前落寞,寂寂无闻,死后才声名鹊起,至今20多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受到无数学者、读者和文艺青年的推崇。

冯唐说:“他的文字,仿佛钻石着光,春花带露,灿烂无比,蛊惑人心。”

戴锦华说:“王小波的小说有着相当复杂的叙事结构,跳跃式的叙述洞穿了叙事时间,小说在多个层面、多重线索、叙事人的多重身份、视点间构成了立体且开放的叙事空间。”

高晓松先生甚至说:“他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王小波去世后,遗孀李银河女士在北京昌平的佛山陵园为小波选了墓地,用一块极具个性的完整大石头,请了书法家,上写“王小波之墓”五个大字,作为小波的墓碑。直到今天,每年的4月11日,都有不少读者从全国各地前往昌平,在王小波墓前朗读、凭吊、纪念、缅怀。当然,在王小波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文学偶像,其作品风靡天下的今天,主流文学界因为某些复杂的原因,至今依然对王小波和他的作品,保持沉默,一言不发。

讲了王小波的人生故事啊,下面罗列一下小波先生的作品,也算是给大家开一份王小波书单。毕竟作家要靠作品说话。那么王小波在短暂的一生中,究竟写了哪些作品,以至于被我列为整个20世纪100年里最杰出的华语文学家之一呢?

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时代三部曲”,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这三本巨著,足以令王小波垂名后世,光耀文学史,只要这世上还有“文学”这回事,这三本书就会永远不朽。

然后就是别有一番风味的“怀疑三部曲”了,分别是《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这三部小说,分别从不同角度,写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怀疑,其中含有大量幽默与讽刺,思维活跃,结构清奇,跳出跳入,尽情彰显作者巨大的文学天赋与高超的写作技巧,读来令人颇感痛快,又能在这细腻的笔触中引发很多思考。

此外,王小波的小说作品还有早期小说集《黑铁时代》、幻想小说《未来世界》、短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夜行记》《舅舅情人》《南瓜豆腐》,当然还有俘虏万千文艺少女的《绿毛水怪》

王小波先生的小说文学性极强,不论是叙事风格还是行文用语,没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恐怕很难体会到其中妙处。所以资深粉丝往往局限于文艺青年圈子。相对来说,重在说理议论而且逻辑性很强的杂文,阅读门槛就比较低了。因此在这些年实际的流传过程中,他的杂文拥有比小说更为广泛的读者群。除了前面提到的《沉默的大多数》之外,王小波的杂文集还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思维的乐趣》。建议大家都屯上,有空的时候,翻上几页,读上几篇,开卷有益,享受高级中文之美的熏陶,不亦快哉!

此外,王小波先生还有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和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剧本我们前面提到了;书信集呢,是小波去世后,李银河女士搜集当年二人往来信件,整理出版的,颇有鲁迅许广平《两地书》的意思。这既是他们夫妻二人珍贵爱情的见证,也是想让所有的读者朋友共同欣赏王小波先生浪漫温柔的一面。

说了这么多啊,还是给大家读几句王小波作品里的优美句子,给大家解解馋吧:

“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绿毛水怪》

“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人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红拂夜奔》

“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爱你就像爱生命》

“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

最后这句话,一度被我放在了微博置顶,时常翻看,以此自勉。

王小波的好句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慢慢发掘。

如今,王小波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在当代中国,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用万顷才思、一支妙笔,立住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另一方面,在现当代思想史上,王小波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文革”结束,禁锢慢慢松动,社会渐渐开放,时代一步步跌跌撞撞,从黑暗走向黎明,王小波就是那个站在时代的前列,提倡真知,启迪智慧,为我们开启黎明的人。在惊世骇俗的丑陋外表下,藏着一颗极端有趣的灵魂。这就是我们的王小波。

好了,最后公布一下咱们前面提到的20世纪中国四大中篇小说的答案吧。那就是张爱玲的《金锁记》、鲁迅的《阿Q正传》、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和王朔的《顽主》。这四位作家,也都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文学大家。今天先讲了王小波,另外三位呢,大家别急,等轮到他们星座的时候,我都会讲到。

最后的最后啊,分享一句王小波语录,作为本期节目的结尾:

“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本期推荐|

《楚先生的星光名人录》

十二星座x名人故事

让每个时代那些耀眼的星

照亮你成长的天空

主讲人:楚怡

博雅小学堂文史主编

小老虎社团创办人

👇扫码收听更多精彩内容👇

|本期推荐|

《博雅读书会》

读书|进步|欢喜

越是困境 越要保有精神追求

作者 译者 教育家 心理学家

资深媒体人等 专业领读

每天8分钟共读76本好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无人机助力缅甸地震救援 中国救...   中国日报网4月2日电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多座建筑倒塌,曼德勒等城市成为重...
寻迹中国|外国博主走进河池 体...   河池市是广西最大的茧丝绸主产区,也是我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近年来,...
东帝汶留学生感受“舌尖上的河西...   来自东帝汶的留学生杰克拉已经在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留学一年,活泼开朗的她对于中国美食一直十分向往...
美国加征关税 全球一片反对   美国白宫计划4月2日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的措施。这被认为是美国本届政府影响范围最广、冲...
美国“关税讹诈”破坏世界经济稳...   美国利用关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讹诈,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面对美国人为制造的...
特朗普关税乱拳开打 为何美国自...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措施。此外,特朗普当日...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正...   新华社华盛顿4月3日电(记者熊茂伶)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3日正...
缅甸强震后已发生63次余震   新华社缅甸曼德勒4月3日电(记者张东强)缅甸气象和水文局3日发布报告说,截至当地时间3日8时30...
缅甸强震已致3085人死亡   新华社快讯: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小组发布消息说,截至当地时间4月3日上午8时,缅甸强震已致...
华为、腾讯、招商局....大湾...   从“孔雀东南飞”到“百万英才汇南粤”  今天的广东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重视人才、渴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