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于洛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吉安·波拉西奥教授,专门讲授安宁护理这门学问。他是欧洲安宁护理学的领头人之一,也参与创建了一个与安宁疗护有关的多学科讲席教授网络。他在举办关于临终关怀的讲座时,很喜欢向观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会希望自己的死亡情形是怎样的,有以下几个选项。
第一,在完全健康的情况下,突发的、意外的死亡,如心脏病发;第二,因严重的疾病如癌症、艾滋病,造成清醒的有意识的逐渐死亡;第三,因失智而造成的缓慢死亡。
观众只有15秒的时间来做选择,在波拉西奥大多数的讲座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人选择了第一项,将近四分之一的人选择了第二项,只有个别人选择了第三项。这个选择也向观众展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对于死亡的理解和态度。
希望突发意外而死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实际上这种比例连5%都不到,在德国医院对于病患的统计中,50%—60%的患者都是处于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目前在30%—40%左右,但整体趋势还在上升。这也使得医生和病患们不得不思索,如果死亡注定会来临,究竟哪种方式可以让患者在最后的日子里得到帮助。是穷追不舍似的插管上呼吸机续命?还是在温暖和关照中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
在波拉西奥的调查中,人们或许以为救死扶伤是医院天生的使命,但是在运营的压力下,很多德国医院的实际情况是,那些将死的患者经常被视为影响运转的干扰因素。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医院还要承担这些患者的医疗费用。从上大量仪器的倾力救治,到探视陪伴时间的压缩,患者死亡后很快被转运到地下室,病床很快被清理出来。这种流程中感受不到温暖,这也让患者和家属在时间的磨损中消磨感情。
好在德国医院正在转变看问题的角度,而安宁疗护机构的增加也在缓解人们对死亡问题产生的焦虑。吉安·波拉西奥希望人们能以更为自然的态度来看待死亡,就如出生一般。将非必要的、可能引起过多痛苦和副作用的措施减少到最低,这样才能走好生命的最后一公里。波拉西奥着重介绍了诞生自英国的“安宁疗护医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人们对于死亡认识的进步,今天德国和瑞士的所有医科学生都要学有关安宁疗护的知识。波拉西奥将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汇总为《生命的最后一公里》这本书,通过对于安宁疗护的介绍,让人们了解到一种对于死亡对于生命的新认识。
“安宁疗护”有时在国内也被称为“临终关怀”,但通过书中的介绍人们能感觉到,安宁疗护会比我们所认知的临终关怀更为专业更为具体化,其中很多涉及护理方面的认识,这显然是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学问。很多技术层面的操作和精神层面的理解是有着偏差的,通过书内的介绍人们也能从这种偏差中悟出有关价值观上的理解。
当临终者不能再进食、进水后,为避免患者渴死,护理人员会定期地给临终者输液;为避免他们窒息而死,护理人员会通过鼻腔插管而向患者输氧。这些看起来人道的行为和干预,可能对患者并无益处。
生命的最后阶段,尤其在年长的人身上,人体消耗的能量超过所能接受的能量。这是所谓的“分解代谢状态”,即使患者摄入正常的食物量,身体也无法再吸收。而通过插管的方式输氧输液,会让口腔黏膜变得干燥,造成口渴的感觉,而进入体内的液体无法通过代谢离开身体,这会增加患者呕吐和咳嗽的频率,而且会使得细胞组织、肺部和腹部的水滞留,形成水肿折磨患者。其实,随着液体减少,大脑会增加内啡肽的释放,这有助缓解疼痛和改善情绪。在生理学意义上,轻度缺水的状态也会让身体在死亡过程中负担变小。
通过简单的事例,我们能知道类似的过度治疗经常发生在患者的死亡过程中。而在心理学的意义上,医生施加这种治疗,也是源于他们很难终结已经开始的治疗,更无法对重病患什么都不做,这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心理动力在临终者家属的情绪加持下,往往会让医生在患者临终阶段实行很多不必要的治疗手段。这也让患者临终阶段的体验非常不好。面对过度治疗的陷阱,作者从认识和操作上提出了应对策略,在意识上卸掉人们的心理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关老人、病人护理和临终关怀的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从理解到认识再到行动,其中每一步都需要坚定的认可和指引,书中对于诸多方面的考量恰恰可以为人们带来认识上的改变,走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