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孩子最近眨眼睛、吸鼻子、耸肩膀很频繁,都影响孩子上课了!怎么办啊?”
孩子有可能是“抽动障碍”,别急,中医有方法!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表现为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的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伴有或不伴有发声的慢性神经-精神综合征,症状多见为眨眼、挤眼、皱眉、吸鼻子、咧嘴、扭脖子、耸肩膀、头碰肩,甚至出现手脚的无规律抽动、秽语等,通常于3~8岁起病,男童多于女童,且有逐年增长趋势,可因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因素、情绪心理原因等诱发或加重,使得病症反复迁延难愈,甚至延续至成年,是造成儿童心理疾病、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给患儿及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双重负担。
小儿抽动症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中医药治疗对于改善小儿抽动症症状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面有优势。
01
中药治疗遵从“五脏论治”
一人一方、效果显著
01
肺虚肝亢证
小儿生理基础为“肝常有余,肺常不足”,肺气娇弱、易感受外邪,外邪引动肝风出现肝风内动,进而出现眨眼、面部肌肉抽动、喉咙出怪声等症状,治疗宜肝肺同调。
02
心肝火旺证
《内经》有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失所养、心主神明失调,肝气郁结于胸,气郁日久化火动风则引发诸症,治疗宜养心安神、凉肝熄风。
03
阴虚火旺证
肾主水,藏精,为先天之本,育一身之元阴元阳,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疏泄,主筋。肝肾同源,精血相互滋生,共同制约肝阳,小儿肝常有余,肾常不足,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精亏虚,真阴不足,水不涵木,则肝阳失潜,浮阳上越,阳亢风动,肝肾二脏动静平衡失制可引发抽动,治疗宜滋肾阴、清肝火。
04
脾虚肝亢证
小儿具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虚痰湿内蕴,肝风夹痰,循经上扰头面清窍,或横窜筋脉肌肉,故反复抽动,治疗宜化痰、平肝、熄风。
中药可根据患儿所患证型而辨证论治、一人一方、疗效得到认可。
02
针灸、穴位贴敷齐来助力
针灸具有选穴灵活、治疗简便等特点,
可配合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穴位贴由中西医科专家择良方制作而成,精准选穴、配合度高
04
中医调护,顺应四时、天人合一
抽动症患儿日常养护也很重要,中医讲究顺应四时养生调护:春夏养阳,即可通过三伏贴敷,达到长养阳气,从而在冬季减少诱发抽动症反复加重的呼吸道疾病的出现,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秋冬养阴,即可通过三九贴敷,达到滋养阴液,从而春夏季少生病,减少诱发小儿抽动症出现的过敏性疾病发生,起到“夏病冬治”的效果。
素材:中西医结合科 薛宇航
排版:宣传科阎一宁| 审核:宣传科 高琦 杨馥羽
end
扫码关注
西安市儿童医院视频号
了解更多科普知识、就医资讯
下一篇:烂尾楼的悲剧如何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