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七月,曹操派人去邺城拜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兵援救襄樊,可当传命官到达邺城之后,却发现曹植正喝的烂醉如泥,根本无法受命。
万般无奈之下,曹操只得改命左将军于禁督率七军,共三万余人前往樊城,迎战关羽,与屯守在城外的立义将军庞德,困守襄阳的横海将军吕常和樊城内的汝南太守满宠等人一起接受草人的统一调度。曹仁命于禁和庞德暂时在城北十里处扎营,等待破敌良机。
自董卓乱政至今,曹操马不停蹄的南征北战近三十年,始终没有等到战乱平息的那一天,眼见老将们日渐凋零,二代将领却又显稚嫩,曾经人才济济的曹操恐怕不会想到连自己也有青黄不接,无人可用的时候。其实面对久疏战场的于禁和刚刚加入不久的庞德,曹操还是心有顾虑的,否则也不会考虑让庞德带兵。但事到如今也只能一只眼望着关羽,一只眼盯着刘备,做好两手准备,静观其变了。
但当月于禁刚到樊城汉中就传来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刘备称王了。刘备一生都在追随刘邦的足迹,甚至在占据徐州之后,宁愿放弃坚城下邳也要亲临小沛,瞻仰高祖故居。
四百多年前,刘邦就曾以汉中王的身份从汉中出关北上,最终经过四年的艰苦作战,战胜项羽,匡定天下。
刘备手下的众文武在劝进表中这样写道: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兼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联名上奏,曹操对外吞并天下,对内残害群臣,臣请封刘备为汉中王,兼任大司马,统领天下精锐之兵,扫灭曹贼,诛杀叛逆。
刘备随即在襄阳设立祭坛,登上王位,并给汉献帝下奏表,派人连同左将军和宣城亭侯的大印一并送往许昌,此时刘备取得汉中,得上庸,连荆北,底盘迅速扩张,实力雄厚,反观曹操则是顾此失彼,内乱不断。
刘备选择此时成为无非就是想趁机树立反曹核心的地位,向天下人宣示其政权的合法性,并彰显自己汉皇后裔的正统身份,同时也借此向文武功臣加官进爵,稳定军心,如文官方面,许靖被拜为太傅,武将方面关羽升任为前将军等。刘备称王虽然有利于稳定内部局势,但实际上过于急切了。
刘邦晚年曾与众诸侯与臣子杀白马盟约,定下了“非刘氏不能封王”的誓约,并被后代们始终遵守,成为四百年大汉的代表性法统,这个刘氏的意思并非是姓刘就可以,而是皇子或诸侯王嫡子的意思,其余人不管有多大的功勋,就算是诸侯王的庶子们,没有皇帝的加恩的特旨也只能封候。
汉武帝时期,帝王雄才大略,臣子亦是英雄辈出,尤其是卫青和霍去病二人,以至于最后没有职位可以封赏,而刘彻却宁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造官职,也没敢开封异性封王的口子。光武帝刘秀待人和善,气度恢弘,别说是开国元勋,即便是以前的敌人也都一视同仁,加官进爵,但唯独封王一事没得商量。
从汉高祖十二年定下白马之盟,到汉献帝末年即建安二十五年,在这415年度的时间里敢于突破这条界线的只有四人,吕雉、王莽、曹操和刘备。尴尬的是除了刘备以外其余的都不是刘邦的子孙,仅占据了一州加两个半郡的底地盘就急于称王,将刘邦的祖训抛到脑后,这样的行为与曹操有何区别?在天下人眼中与乱臣贼子有何区别?
让那些真正拥护汉朝的人指望刘备有朝一日,能反曹成功,匡扶汉室,还政于天子,功成身退,心存幻想的人士又作何感想?尤其是孙权,曹操手里有汉献帝,加封魏王,刘备又钻了汉室的空子成了汉中王,那孙权呢?与刘备一起打着奉诏讨贼的口号,结盟,之前的身份相同,现在却突然矮了一头,孙权内心瞬间一种沦为打工仔的憋屈感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