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12日
题目:书读多了又如何?
作者:佚名
摘录:不卖弄俏皮,不刻意含蓄,不像蜘蛛那样结网,也不从文字里找规矩,更不向人群中寻惊喜,不试图穿戴不属于自己的衣服和表情,不过别人的日子。
我的阅读量一直算大的,这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我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这跟爱吃肉一样,多吃几块算光荣?
书呢,总是越读越觉得要读的好书很多,浩海无边。但是,多年前我就不再追求读书数量这种事情了,那些大佬达人们开的书单什么的看看就好,决不能当回事。
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是人们常常误以为占有了资料就是占有了知识。读书快慢的问题,其实是这样的——如果是亦舒那种短平快的小说,坐一趟火车能看三本;而王元化读黑格尔《小逻辑》,仔仔细细读了一年;黄仁宇读《明实录》,每天都很用功,通读花了约两年。读个书不用搞成数字竞赛,这毫无价值。很多人爱问读书多有没有用,真是个读书多的人,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
书,要看就买,多贵都买,不想看的话也不会为活动凑单,嫌放着占地方。读书读得多了也就这么回事,和学问和见识,未必有什么直接关系。
但是书读得多了,一本书是不是好书,扫一眼就知道。对面是不是读书人,也能很快判断。书读得多了,慢慢会有风格和偏好,品味和一般人就不太一样,皆因书是有长相的,气味,相貌,骨骼,经脉,清清楚楚摆在那里,高下立判。书读得多了,还会有加速度,比如同时在读的书经常有好几本,不按顺序读书,照样可以读得心领神会,能在一小时内读完一本诗集或评论性著作,但仍能掌握中心思想,水深水浅,不言自明。
还有一条,倒是比较令人激动:书读得多了,意外的发现也会多起来。
比如没读木心之前,以为只要越过陈丹青,就能在书中与老先生交往起来,但读完木心的十本书之后,发现老先生早已写好休书一份,就等你自己给自己签字。人都说,读一个作家的书,越读会离这作家越近些,原来也有相反的情况。——泯然众人,却活得独立如深海一滴,木心之谓也。但为什么那些与我毫无交集的人生能让我热泪盈眶?因为其中存着我心有戚戚却又永远无从企及的高度。
又比如,博尔赫斯给人的感觉,这位阿根廷作家是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而实际上,博尔赫斯早就预言了在互联网时代会碰到的许多现象,他小说里主人公的处境,亦如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的处境,他身上体现出的后现代性,甚至在“后现代主义”这个词发明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然后发现,为什么“博尔赫斯式的叙述”在今天被全世界写作者追捧,为什么现在读他一点都不过时,这是因为他出发得比我们早。
再比如,我还发现,但凡好的作家,都兼有复杂的脑子加干净的心,他们在幼年时是早熟早慧的,在成年后却没有被污浊的世事蒙尘,他们打败了轴线前行的时间和岁月,保持了终身不枯萎的童心。——卡尔维诺,他能写出《看不见的城市》,也能写出孩子们喜欢读的意大利童话集;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读她的《二手时间》,又向中学生推荐她的《妈妈,我还是很想你》;东野圭吾,我读他的《彷徨之刃》,同时也真心觉得他的《解忧杂货铺》特别适合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阅读。
不卖弄俏皮,不刻意含蓄,不像蜘蛛那样结网,也不从文字里找规矩,更不向人群中寻惊喜,不试图穿戴不属于自己的衣服和表情,不过别人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