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轻握鸡蛋不碎,精准完成螺丝装配,甚至能根据老人握力调整水杯递送力度”——这一系列充满“人性化”的操作,如今正借助六维力传感器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现实。高工机器人研究所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国内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已突破3亿元,随着端侧AI技术的落地应用,这一市场将以60%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预计2030年规模将飙升至143亿元,成为智能制造与服务经济升级的核心动力。

在近日举办的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展会上,蓝点触控展出的新一代智能六维力传感器引发行业关注。该传感器集成自主研发的AI解耦算法,不仅将综合测量精度提升至0.1%FS,更能通过实时数据学习,在-10℃至60℃的温差环境下保持0.02%/℃的零点漂移控制精度。“传统传感器只是‘数据采集器’,而AI赋予了传感器‘思考能力’。”蓝点触控技术总监解释道,这款传感器已搭载于小米、智元等人形机器人样机的手腕与足部关节,实现0.1mm级精细操作与动态步态调整,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具备自主避障与力控补偿能力。
AI与六维力传感器的融合,正彻底改变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边界。无锡智立传感联合产业链企业推出的端侧AI六维力传感器,通过“算法-芯片”协同优化,将力控响应速度压缩至10毫秒以内——这一速度比人类眨眼快50倍。在汽车焊接车间,该传感器能实时捕捉0.4牛的力道偏差并立即调整,使某车企焊接坏件率从5.2%降至0.3%,年减少损失超800万元;在养老院场景中,它可记忆不同老人的握力习惯,将递物力道误差控制在0.05牛内,使护理机器人投诉率下降60%。
国产化浪潮的加速,为这一赛道注入更强增长动能。数据显示,国内六维力传感器市场的国产份额已从2020年的19%跃升至2024年的57.8%,坤维科技、蓝点触控等3家国产厂商跻身行业出货量TOP5。成本优势成为国产替代的关键推手:无锡智立传感通过规模化制造与技术协同,将传感器价格降至进口产品的50%;蓝点触控则将定制化开发周期缩短至45天,仅为国际厂商的1/3。“过去一台人形机器人的力传感器成本超4万元,现在国产方案能控制在1万元以内。”中金证券分析师指出,成本下降正推动单机搭载量从4个向6个升级,2030年全球60万台人形机器人将催生超240万个传感器需求。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进一步打开行业成长空间。工信部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将“高精度力传感器”列为核心攻关部件,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江苏对符合标准的传感器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研发补贴,山东则将其纳入专项债支持的智能制造领域。资本层面,2025年以来已有超15亿元资金涌入六维力传感器赛道,无锡智立传感、蓝点触控等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重点用于AI算法优化与量产线建设。
“六维力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的‘数字触觉神经’,而AI则是让这根神经学会思考的大脑。”高工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表示,随着技术迭代,传感器将实现从“感知-决策”到“预测-优化”的跨越。未来在工业领域,它能预判设备磨损风险;在医疗场景,可辅助完成微创手术力控;在家庭服务中,将让机器人更懂用户习惯。这场“精准感知革命”,正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也为中国在全球智能装备竞争中开辟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