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电材料产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正以“乘数效应”赋能千行百业,从精密制造到信息通信,从医疗健康到航空航天,光电技术无处不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今年10月,上海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明确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个方向,以及硅基光电子等11个重点领域,同时,设立上海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聚焦光计算、光互联、光传感三大领域,打造全链条产业生态。
为抢抓光电产业发展机遇,找准普陀联动沿沪宁发展光电产业的主攻方向和关键环节,以“聚‘光’协同、创‘芯’未来”为主题的沿沪宁光电产业研讨对接会今天举行,聚焦“光电产业”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关键热词,打破地域壁垒,深化产业链分工协作,找准光电产业“智研普陀、智造沿沪宁”协同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上海普陀光电技术创新中心同步揭牌。
智能时代找寻光电产业发展趋势
一场高规格的思想盛宴率先拉开帷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长于普陀、曾工作于普陀,为国际著名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他提出了碲镉汞(HgCdTe)的禁带宽度等关系式,被国际上称为CXT公式。现场褚院士深刻剖析了光电信息传感技术、光电能量转换技术,以及智能制造及仪器设备发展现状与未来应用趋势,也为普陀区打造沿沪宁光电与智能传感产业园分享了他的思考和建设路径。

具身智能与光电设备有关联吗?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陈树君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分享了具身智能与光电传感方向的思考与探索。他认为,现阶段,机器人正从依赖预设程序的“自动化工具”,向能感知、理解、决策和交互的“自主化智能体”演进。光电传感器提升了环境建模和状态估计的精度后,可让机器人在复杂工况下稳定执行多种任务,从“技能专用”走向“任务通用”。

破圈协同共谋产业分工协作新局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作为贯通长三角的经济大动脉和“金边”,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沿线9市,堪称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
作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始发站,普陀区正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着眼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努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在深入调研普陀光电产业基础和禀赋的过程中,区科委挖掘出不少“研发在普陀、生产在沿沪宁”的案例。如上海航天科工与江苏奥雷光电合作紧密、优势互补;研发总在普陀桃浦的上海热芯视觉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发与应用,目前普陀公司主要做产品开发,在泰州有生产工厂进行批量生产、组装。

为深入探索“智研普陀、智造研沿宁”的可行性,本次论坛邀请了沿沪宁的学者、企业家和科技管理工作者,围绕“破圈·协同·创‘芯’局——从‘各自发力’到‘分工共赢’”这一核心主题深入研讨沿沪宁光电产业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
记者获悉,普陀在光电产业领域有良好的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拥有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扎根普陀;上海化工研究院在光电材料用关键精密微球、显示光学材料等领域正在努力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高端产品空白;航天科工在微波光子芯片与集成技术方面实现自主设计,突破超窄线宽激光等关键技术,具备芯片设计至微组装全链条能力;中国建材研发出厚度仅为0.03mm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实现了从“超薄”到“极薄”的跨越,为国家显示产业安全与降本作出关键贡献。
产学研深度融合激活内生动力
本次对接会主要目的就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创新需求实现精准对接,让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融合。
来自沿沪宁高校院所的代表们率先推介了重点创新成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冯艳教授分享了光纤光栅在机器人智能感知中的应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的沈道智副教授则展示了原子层材料界面调控与宽光谱智能感知技术的最新进展;上海化工研究院精细化工所所长李晓雷,则带来了光电显示领域特种材料的产品化开发及应用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代表了学术前沿,更具备极高的产业化价值,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企业方也积极发声。与江苏奥雷光电匡秀娟董事长、上海视唯盛科技副总经理张俊等企业代表纷纷上台,将自身在光电产业细分领域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与攻关需求公之于众,寻求沿沪宁“最强大脑”的支持。这种“你出成果,我出需求”的双向奔赴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对接效率。
据《2024年中国光电产业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光电子市场规模预计为475.6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628.7亿美元,发展潜力巨大。其中,仅光学显示材料中的增亮膜市场,预计到2028年全球规模就将增至150亿美元,而上海化工院正在攻关的光电材料用关键精密微球技术,更是被誉为高端光电产业的“隐形基石”,未来可开拓百亿级柔性电子、穿戴能源及生物传感市场。这些鲜活的数据与案例,无不彰显出精准对接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与战略意义。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平台的坚实支撑。本次会议揭牌成立上海普陀光电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致力于整合普陀区、联动沪宁沿线城市的高校园区、科研机构与企业,打通光电产业“技术孵化-中试转化-场景应用”这一完整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推动技术加速转化落地和产业化。
普陀区科委、桃浦镇还分别作了政策和营商环境专题推介。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区科委本月刚刚发布《加强沿沪宁协同创新、支持创新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一份政策前期充分听取沿沪宁科技部门、沿线院所、企业、园区意见,针对沿沪宁企业在跨区域发展中遇到的攻关难、成本高、转化慢等实际痛点,通过“七条政策”逐一研究破题。
如,鼓励沿沪宁科创资源和产业资源跨区域共享共用,针对性回应了跨区域合作的关键诉求。第2条支持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条款,支持创新主体依托“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开展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经认定,单个项目最高可支持50万元;第7条支持重大跨区域合作项目和沿沪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入驻沿沪宁核心载体的科技企业、机构,经认定,前三年可给予最高30%的房租资助,每年最高支持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