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周良成
当打工人的焦虑被装进“电子胶囊”,一场关于“科技解压”的消费浪潮正悄然席卷职场。近期,一款售价899元、号称“替代咖啡”的电子咖啡手环在电商平台售罄,而类似通过电流、氧气、智能指环等科技手段缓解疲劳的产品,正成为年轻职场人的“新宠”。

第27届高交会西藏充氧宝科技展台上的“电子充氧宝”。周良成/摄
在第27届高交会西藏展区,一款由西藏充氧宝科技研发的电子共享充氧宝引人注目。工作人员介绍,该设备原本针对高原缺氧环境设计,如今却被许多低海拔地区的年轻人买回办公室。“久坐脑力劳动后吸氧,能快速缓解疲劳,京东平台的购买者客户画像是年轻人为主。”未来,这一产品或将转型为面向平原地区的“减压呼吸器”。

第19届金博会上深圳库觅科技出品的“智能戒指”。周良成/摄
在第19届金博会上一款来自深圳库觅科技的“智能戒指”,则试图用“趣味交互”切中职场人需求。佩戴者不仅可监测心率和睡眠,还能将其作为电脑鼠标操控PPT,或用它刷手机短视频。“午休时监测睡眠质量,开会时偷偷刷抖音,好玩又解压。”一名体验者笑道。根据Wind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戒指市场规模达3.49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实现同比超300%的爆发式增长,出货量预计达2000万枚。

第19届金博会上的“AI水杯”。周良成/摄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适合职场打工人的“AI水杯”,水杯上会有一个小屏幕显示水温。水杯还有AI功能,可以与年轻人语言交流。当你熬夜加班时,水杯可能会提醒你:“主人,你已经连续工作10个小时,起来活动一下,喝点柠檬水,补充维生素C,缓解眼部疲劳吧!”
而争议最大的“电子咖啡手环”,由宁波越凡医疗科技推出,主打微电流神经刺激技术,将“物理提神”推向舆论风口。这款产品宣称能“替代咖啡因”,实现抗疲劳、提升专注力。专家提醒称,“电子咖啡手环”模糊了物理神经刺激与咖啡因化学提神之间的本质区别,“尽管厂商称其电流在安全范围内,但特定人群需高度警惕。例如,佩戴心脏起搏器、患有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者应禁止使用;孕妇、癫痫患者等也应谨慎。”
从古代的“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到如今年轻人“花钱电自己”,职场压力的演化正催生一条“赛博保健品”新赛道。业内人士指出,这类产品瞄准提神、减压、健康监测等职场刚需,并混合社交属性,兼具功能与趣味。“赛博保健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欢迎,AI正在加速这类应用的落地。不过,面对职场焦虑,我们更该思考,从源头上减轻职场压力,而非仅靠赛博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