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人奇怪的就是,无论对俄罗斯的芯片制裁已经持续多年,普京的政府也始终没有像对中国一样表现出同样的焦虑和紧迫感。去年俄媒宣布“成功量产350纳米芯片”时,不少网友调侃:“这数字是不是多写了个零?”但现实就是如此——俄罗斯的芯片工艺仍停留在350纳米水平,计划到2030年才攻克28纳米技术。

与此相比,中国的芯片已经能量产14纳米的量产了,更加不懈的就要把7纳米的工艺也给突破了。为何差距如此之大,俄罗斯却毫不在意?真相藏在它的军工黑科技和独特的产业结构里。
但俄罗斯的工业结构却呈现出一副“偏科生”的面貌,军工、能源、航天的产业却长长的当了“顶梁柱”,而民用的电子制造业却如同一片空白的白纸。你在莫斯科街头找不出一款全球知名的俄罗斯手机或电脑品牌。可见俄罗斯的芯片进口量不过是全球的千分之一,简直就像一场盛大的宴会只舀了一勺汤一样,所剩无几。
而对应的高端芯片的需求,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大规模的冲击全球的芯片市场了,可惜美方的制裁拳头却如同落在棉花上般无力,甚至连俄方的“脖子”都没能真正地卡住。
而随着军用芯片的不断突破,其设计思路也在不断的向集成电路的方向转变,甚至将晶体振荡器直接代替了传统的集成电路的部分或全部的功能,实现了从“晶体”到“晶电”的又一次“大跃进”。

俄罗斯的防空系统、高超音速导弹难道不用芯片?当然用,但走的是“模拟电路”路线。苏联曾押注电子管技术,认为它更抗电磁脉冲,适合核战环境。如今俄罗斯继承这份遗产,用“他激晶体振荡器”等黑科技替代数字芯片。比如S-400防空系统,虽未采用先进制程芯片,却能精准拦截400公里外目标。这种技术不求性能顶尖,但求极端环境下稳定如磐石。
2024年,俄罗斯宣布首台国产光刻机问世,支持350纳米制程。虽然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项技术的发展还仅仅赶上到了30年前,但对俄罗斯的国民而言却堪称一座巅峰的里程碑式的成就。
对极端超短波的逐步攻关之际,我们的下一目标也逐步明朗:到2026年就要将其从原来的100纳米的极限上下打破,甚至有力地向130纳米的下一个极限进军;到2030年更将将其进一步的冲击到28纳米的下一个极限。

尤为关键的是,俄罗斯在光刻机的核心领域掌握着一项“独门秘籍”——那便是EUV光源技术。荷兰ASML研发极紫外光刻机时,曾采用俄罗斯科学院的光源理论。如今俄科院正研发11.2纳米波长的X射线光刻机,试图绕开ASML技术壁垒。
中国每年生产数亿部手机、几千万辆汽车,对7纳米以下芯片有刚需。相较而言,俄罗斯却没有同样的压力,其本土的军工级芯片都能自给自足,而民用的则大多依赖从中国的进口中去补充所缺的。
2022年西方制裁后,俄罗斯90%的手机、电脑换成中国品牌。另一方面,俄军工体系沿袭苏联“机械堆砌”哲学——设备不求精密耐用,但求成本低廉、战时能快速量产,但从“可替代零件”到“核心命脉”的一念之差,却将我们从一场将芯片的未来“赋予”于自身的美好幻想中彻底的“惊醒”了。

俄罗斯的淡定背后,是需求与能力的精准匹配。只有先把先进的芯片的核心技术打下基础才能真正的发展出一款高品质的晶体振荡器;同样也只有先把高端的光刻机的核心技术的攻克了才能真正的把350纳米的工艺先行先试的走在了行业的前列。这种“实用主义”虽不风光,却保障了国家安全。
而中国被迫“卡脖子”于芯片的困境,反而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我国的制造业之强大——每年都有将近万亿的半导体的需求,才逼着我们不得不大力地突破高端的技术。俄罗斯的生存策略提醒我们:大国博弈中,找准自身定位,比盲目追随技术竞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