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者》大结局引发了观众的热议,尤其是对几位主要角色的评价和反响。魏若来、沈图南以及沈近真等角色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而反派角色林樵松却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些观众认为,《追风者》中塑造的林樵松过于强大,从剧集一开始到最后一集,他屡屡逢凶化吉,甚至比主角的命运还要坚韧,这令人难以置信。他的角色发展过于丰满,有人甚至将这部剧戏称为《樵松传》。
首先,就是林樵松毕业于黄埔军校的情况。根据剧情设定,1930年黄埔七期生刚刚毕业,而林樵松在剧中已经担任淞沪警备司令部侦缉队长,因此他最低也应该是黄埔六期生,最高可能是黄埔四期生。然而,剧中他却受到各种打压和欺辱,显得有些刻意。这种刻意的设置可能是为了引起观众对他的同情。
其次,林樵松展现了坚定的意志和抗战决心。即使在困境中,他仍然表现出了坚持不懈的品质,与高官、反派和敌人对抗。他的执着和坚韧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人物形象显得格外珍贵。
然而,剧中对于林樵松的角色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他被编剧毁掉人设后,一些情节显得生硬和不合理。例如,他在赣州的表现过于嚣张,与当地军阀抗衡的情节让人感到不真实。林樵松的形象有些过于夸张,失去了一些可信度。
综上所述,《追风者》通过林樵松这一角色的塑造,试图在反派形象上做出突破和创新,但在过度夸张的处理下,反而引发了观众的不满和争议。对于这样一个角色,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为真实和立体的形象,而不是一个被刻意夸大和煽情化的人物。
总的来说,《追风者》在呈现林樵松这一反派角色时,采取了一种明贬暗褒的手法,试图让观众对他产生共鸣和同情。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显得过于刻意和不自然,使得角色形象失去了一定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观众对于角色的喜爱和认可往往源自于角色形象的立体和丰满。虽然林樵松在剧中表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执着的品质,但过度夸大的表现和不合理的情节安排让人觉得有些不自然。一个成功的反派角色应该是既有威胁性又有说服力,而不是一个被刻意包装成“英雄”的形象。
因此,《追风者》在塑造林樵松这一角色时存在一定的失误和不足之处。观众对于他的评价产生了分歧,一些人认为他过于强大和丰满,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形象不够真实和可信。这也反映了剧作在塑造角色形象时的不足之处,希望在未来的作品中能够有所改进和提高。
上一篇:应该增加两天假,恢复五一黄金周
下一篇:如何摆脱空虚又停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