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晤结束后,没几天,川普在美媒《60分钟》采访里说得很直白,英伟达最顶级的芯片,不会让中国获得。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再度翻出“稀土”牌,威胁称如果中国继续阻断稀土出口,美国可能会对华加征关税。
来自美国的2条新闻,可以说不只是外交宣示,也是美国在科技与资源两端对中国同时施压的组合拳。
那么这种“芯片禁运加稀土出口胁迫”的打法,能奏效吗?它对全球产业链和中美博弈会产生什么后果?
川普在接受 CBS《60分钟》专访并在回国时对记者表示,他不会允许英伟达把最先进的芯片卖给中国,甚至放言“除了美国,其他国家都不能拥有这种芯片”。英伟达在 AI 芯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它产的芯片被称作当下顶尖架构之一。

与此同时,美方部分高层官员公开将稀土问题拿到谈判桌上,宣称若中国以管制方式阻断稀土供应,美方可能采取加税等反制措施。
中方外交部发言人就回应称:威胁和施压无助于问题解决,双方应通过对话落实高层共识。
把事实放在一起,就能看出美方这套策略的3个逻辑假设:第一,技术封锁可以长期抑制竞争方的研发与应用速度;第二,资源胁迫能在短期内换取对方让步;第三,盟友与市场会在美国带头下形成合力,从而把被针对国家孤立起来。
听起来合情合理,但问题是:这三条假设都建立在对现实的严重误判之上。
比如第一条,技术封锁的效率并非无限。短期内有限制作用、长期来看则是推进中国自主研发。历史和市场都已证明,被封锁一方会把资源、资本和人才集中投入替代与国产化,长远看会减少对外依赖。英伟达不给,那就促使更多公司、更多研究向本土和友好市场倾斜。

第二条,资源胁迫的回报并不对等。稀土不是一个能立即被替代的简单商品,它涉及采矿、深加工、环保治理和高精度材料制造的长链。中国在稀土开采与深加工上具有长期积累,这一地位短时间内难被完全取代。
更重要的是,全球供应链并非单向依赖,任何一方试图把稀土作为要挟筹码,都会促使对方加速多元化采购、回收利用和替代材料研究,从而弱化胁迫效果。归根结底,资源胁迫更多是制造摩擦,而不是换取长久让步。事实也表明,中方对此类措施有法理与制度上的回应空间,而中美双方在磋商中曾试图避免事态升级,说明单边极端化措施并非双方首选路径。
第三条,关于盟友和市场的“合力孤立”预期,也高估了美国拉拢能力。欧洲、日韩等经济体在经济实际利益上与中国有深厚联系,这使得它们在关键时刻往往更趋向务实合作,而不是彻底政治化脱钩。
再者,全球供应链的重建成本极高,很多企业与国家不愿在没有充分替代方案的情况下承担短期剧烈断链的代价。

既然美方的这套做法有明显的误判,那中国的处置策略应当如何?最现实的路径是3条并行:守住底线、稳住节奏、扩大主动。
守住底线,就是在关乎国家安全与科技自主的问题上依法依规、步步为营,不被外部压力牵着走;稳住节奏,是在高压下保持对话与谈判通道,避免情绪化对峙把短期摩擦变成长期脱钩;扩大主动,则要通过产业政策、市场机制和国际合作,把应对被动风险的边界不断拓宽,让“被胁迫”变成“自我强化”的机遇。
中方在外交部例行回应里就很明确,威胁和施压无助于问题解决,应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这个表态既有原则,也在释放一种策略性耐心。
说白了,中国要把被动的应对变为主动的布局。短期里,适度的出口管控是合法的国家行为,长远里要加速关键材料和核心器件的产业化替代、回收利用与国际合作。政策工具包括研发投入、产业补贴、回收产业链的建立、以及与友好国家在关键领域的联盟建设。

世界不是零和的,但竞争是现实的;既要防风险,也要抓机遇。事实也显示,面对外部制约,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与技术合作,反而能扩大国际分工中的话语权,从而把对方的胁迫成本转化为合作的筹码。
另外还有两点现实需要注意,一是,国际舆论场上的大话与实务外交是两回事。高调表态常常是政治工具,但真正能决定长期利益的是产业和制度的硬实力。二是,不要把每一次激烈的口水战看成终局。历史上许多高压对峙,最终通过谈判、妥协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归于稳定。当前的形势虽紧张,但也给双方留下了谈判与消解摩擦的空间。中方坚持对话并强调规则与程序正是基于这种务实判断。
美国的“芯片禁运加稀土胁迫”是短期博弈的一种手段,但不是长期压制的万灵药。它会刺激中国在科技和材料上更快地实现自主研发和产品替代,也会促使全球产业链加速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