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董芳芳
近日广州多名网友反映,广州地铁APP乘车码功能频繁出现弹窗广告。手机拿在手里,一不小心就会触动“摇一摇”功能,还没来得及扫码,先看了个广告,严重影响早晚高峰过闸效率。更令人发笑的是对此广州地铁客服的回应。“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建议有困扰的用户单独反馈。”
早晚高峰的地铁闸机前,分秒必争。此时跳出个“摇一摇”广告,那就等同于在通勤路上的“电子路障”,又麻烦又膈应人。其实公共服务平台为了降低成本,最大化利用,引入广告本无可厚非,但广告出现的形式与场景需要慎重选择。当商业推广干扰到一个出行APP的主要业务时,那就属于是本末倒置了。拿公共资源去变现不说,还让每位乘客做了无偿的流量分母。

“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的辩解,是偷换概念。它巧妙地将一个影响公共效率、涉嫌违规的商业行为,偷换成了众口难调的审美偏好问题。
地铁APP首先是一个公共出行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安全、稳定与高效。如果在功能性与体验感上让步,本质上就是对公共产品属性的背离。如果这种逻辑可行的话,那急诊室门口将挂满广告屏,火警热线里也将塞满广告。在新闻报道中,客服还建议“单独反馈”。这明摆着是要将大众性的问题转化为个体投诉,既增加了市民维权成本,也稀释了问题的公共属性。产品优化的责任,本来是应该由企业主动承担,现在怎么就成了用户的任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