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国际商战,迎来戏剧性转折。
在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后,近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突然改口,公开表示愿与中方展开最高层级会谈,以“化解安世半导体的僵局”。
从剑拔弩张到主动求和,荷兰的态度为何发生180度大转弯?这一切,还要从这家看似低调、却掌握着全球汽车产业命脉的芯片公司说起。
如果说英伟达是AI领域的“大脑”,那么安世半导体就是遍布全球汽车产业的“毛细血管”。它不制造最顶尖的算力芯片,但在汽车电子、电源管理、信号处理等领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
几个数字看清它的分量:
年出货超1100亿颗
服务2.5万家客户
60%来自汽车产业
也就是说,全球每两辆车,就有一辆使用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从大众、宝马到丰田、雷诺,都离不开它。
在这个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之一的版图中,中国不仅是安世最大市场,贡献了近一半的全球营收,也是其制造中枢:晶圆在德国、英国制造,70%的封装测试产能都在中国东莞。
安世半导体一旦断供,全球车企都得跟着打喷嚏。
2019年,闻泰科技前前后后耗资334亿元人民币,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100%的收购。这本是一笔双赢的交易。
安世成为纳税大户,累计向荷兰贡献税收超1.3亿欧元,解决了大量就业。中方入主后,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1.12亿欧元,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2.84亿欧元,竞争力不断增强。
然而,这场和谐的共赢局面,在近几个月被彻底打破。
在美国授意下,今年以来,荷兰政府频频出手,先成立所谓“监事会”,强行干预公司治理,冻结资产流动、限制人事调整,随后又以“国家安全”为由,直接托管安世股份,将董事长赶出办公室,
中国人花334亿买下的企业,仅仅五年之后居然又被人收回去了。荷兰自以为抢走了安世总部就掌控了整个安世,没想到失算了。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政治劫掠,中国没有停留在口头抗议,而是打出了一套精准而有力的组合拳。
第一拳:釜底抽薪。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实施出口管制。这意味着,没有中国的批文,安世在海外的业务将无法获得任何芯片、设备和材料。
第二拳:正本清源。
10月17日,安世中国公司发布公开信,明确强调:“我们是中国公司,经营正常,独立决策。任何未经中国法人授权的指令无效。”这既稳定了内部军心,也向世界宣告了不容置疑的主权。
你要玩“长臂管辖”,我就让你见识什么叫“供应链反制”。
中国的反击迅速传导至全球产业链,荷兰很快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东莞的封装测试一停,欧洲的汽车生产线就直接“断粮”。大众、宝马、雷诺等车企纷纷告急。
政治反噬汹涌而来,停产冲击波从汽车业迅速蔓延至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甚至医疗设备领域。
美国盟友率先喊疼。美国汽车创新联盟CEO博泽拉紧急发声,警告若安世芯片不能恢复供应,美国汽车生产也将陷入困境。
美国打的牌,最先炸伤的却是自己和盟友。在这种压力下,荷兰的低头求和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卡雷曼斯的表态,商务部的回应意味深长:
“希望荷方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中荷经贸关系……”
这番话,看似温和,但潜台词是要么你自己做决定,要么让美国替你做主。
安世事件,绝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一次文明层面的较量。
当一个国家可以用“穿透规则”,否认他国企业的合法投资,当荷兰可以用“部长令”,肆意掠夺他国公司控制权,那么,所谓的“全球化”还剩下什么?
卡雷曼斯说:“中国和荷兰都需要安世,我们要共同解决问题。”
但这句“共同”,到底是真心合作,还是又一次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