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扬言进一步收紧对华高技术出口的威胁声中,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简称“湾芯展”)在深圳启幕。
展会上,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全球TOP30企业齐聚,北方华创(002371.SZ)、拓荆科技(688072.SH)、上海微电子等国内翘楚同台。其中,来自深圳的新凯来和旗下多家子公司,以及汇川技术(300124.SZ)、方正微电子、鹏进高科等企业尤其亮眼。
在数天前的展会发布会上,深圳市发改委官员称新凯来将“带来惊喜”的预告,吊足了外界胃口。果真,这一今年3月在上海半导体设备展上大放异彩的芯片新秀,再次拿出了被中科院院士俞大鹏称为“会对行业带来巨大震撼”的新产品。
其中,新凯来旗下深圳启云方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两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电子工程EDA设计软件,填补了国产高端电子设计工业软件技术空白;深圳市万里眼技术有限公司发布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性能冲到全球第二,一举打破西方封锁。
业内人士称,EDA工具是芯片和电子设计的基石,广泛应用于芯片设计、封装及PCB设计环节。启云方此次发布的原理图和PCB设计软件,拥有完全国产自主知识产权,在超大规模、超复杂、并行设计、智能辅助等电子电路设计重要指标上已达世界一流水准。
而示波器是电子信息、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长期以来,国内高端示波器市场由是德、泰克、力科等西方厂家垄断。此次万里眼发布的自主研发产品,实现多代产品的跨越,可满足3-5nm高制程芯片的高速接口测试,还能为6G技术突破等提供关键支撑。在业内看来,它的诞生“标志着全球产业链从此多了‘中国标尺’的选择”。
近年来,深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从零起步,实现了全链条突破的跨越式发展,培育出一批颇具竞争力的企业。从产业规模看,2024年全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64亿元,同比增长26.8%;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达1424亿元,同比增长16.9%。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这么重要的产业,为何能在基础研究力量并不突出的深圳实现突破?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其背后是深圳锚定目标后的多方持续协同努力。
2023年以来,深圳先后出台《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车规级芯片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和《功率半导体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特别是今年7月出台了《关于促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在政策层面对产业发展给予全力支持。
比如在支持开展芯片设计流片方面,《若干措施》对于项目单位按照流片费用的30%给予资助,最高可达300万元。这样的支持政策,大大缓解了研发单位在流片过程中产生废片的成本压力。在核心设备及配套零部件攻关,先进封装技术及材料研发方面,也按照实际研发投入的30%给予资助,单一设备或单个项目的最高资助均可达1000万元。这些支持政策有力激发了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上述政策出台以来,已有超过40家企业和单位享受到支持,其中部分成果已亮相本届“湾芯展”。
为了支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深圳拿出了超常规力度,逐年持续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例如,在这次湾芯展上,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赛米产业基金)正式揭牌。该基金首期规模为50亿元,以半导体装备和零部件、芯片设计、先进封装为重点投资方向,以投资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为主。
在汇聚人才方面,深圳坚持引育留用多措并举,着力建立多层次集成电路人才队伍。一方面不断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球招引行业翘楚。另一方面推动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10所高校开设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并支持校企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深圳市还通过产业联盟、供需对接、专业展会等多元载体,打造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激活产业创新动能。例如,除了搭建“湾芯展”等专业展会平台,深圳还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起设立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联盟,现已吸纳国内外会员企业超过1000家,每月举办供需对接会,有效匹配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企业需求。
得益于政策、资金、人才、平台等方面的协同发力,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发展成效显著。从产业结构上看,包括设计、制造、封测、设备等细分领域齐头并进,2024年产业规模较2020年均实现了翻番;从龙头企业和创新产品上看,涌现出以新凯来为代表的一批新锐企业和拳头产品。深圳正成为全球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不可忽视的一块高地。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