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来而不往非礼也。"
在美方联合日本、荷兰构建半导体封锁同盟,将科技围堵力度推向顶点的背景下,中国针对性打出一套精准有力的反制组合拳。
从限制镓、锗等半导体关键金属材料出口,到推动芯片技术完成国产替代,这场无声的科技博弈,正悄然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格局。据业内信息,中国战略资源储备中,仍有40项未启用的反制手段,若落地可随时改变当前博弈天平。
一、断供反噬加剧,全球工业链震荡
近期,国内稀有金属领域动态频繁,云南锗业宣布将高纯锗产能削减30%,同时,中金岭南旗下的6N级镓生产线也进入检修阶段。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发布数据,国内12家重点稀有金属企业中,已有9家启动产能调控。需注意的是,我国在全球稀有金属供应中占据关键地位,掌控着全球83%锗供应、92%高纯镓产能。这些稀有金属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而国内此次一系列调控动作,更是打中了美国科技霸权体系的“七寸”。
从应用价值来看,锗晶体是夜视仪与卫星光学系统关键组成,氮化镓则是5G基站、相控阵雷达核心材料。受相关材料短缺影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证实,新一代战机量产计划被迫推迟。影响蔓延至民用领域,因砷化镓供应紧张,北美地区运营商不得不将5G基站年度部署目标下调30%。
回溯历史,我国也曾多次因缺乏核心原料与自主技术陷入被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因铟靶材技术被日企垄断,进口成本暴涨5倍;在生命健康领域,美日企业同样牢牢掌控着该领域关键科技的专利,试图借此在我国市场获取高额收益。
而今,我国企业不仅实现高纯铟完全自主,更将国产靶材打入三星核心供应链。
这种逆袭故事也正在半导体材料领域重演——江苏企业研发的镓废料再生技术,使提纯效率提升300%,进一步抓牢了镓资源。
二、美企慌了?狂囤货也难解困
我国针对稀有金属领域的反制措施,直接击中美国产业痛点。对此,美方明确表达反对,甚至呼吁盟友联合应对;但美国半导体厂商已陷入紧张,纷纷通过加大采购力度囤积库存,以应对供应缺口。
伦敦金属交易所数据显示,镓价格在短短三个月内暴涨428%,近期更是稳定在每千克485美元的历史高位。更严峻的是,美国本土几乎没有镓的应急产能,若要重建从铝土矿开采到高纯镓生产的产业链,至少需8年。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制定的《稀有金属管理条例》,在业界被普遍解读为可能释放另外40项管制措施的重要信号。
从应用层面来看,无论是液晶面板生产所需的关键材料铟,还是芯片封装环节不可或缺的钨,这类稀有金属均具有重要产业价值。若后续纳入管制范围,每一种材料都有可能成为加剧美国供应链压力、甚至压垮其供应链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国产突围:AI芯片打破技术枷锁
2025年,国产AI芯片领域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市场占有率成功突破35%,逐步构建起具备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国产芯片厂商寒武纪于2025年交出亮眼成绩单:单季度营收达11.1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230.22%,同期净利润为3.55亿元。其自主研发的思元590芯片,在部分大模型训练任务中的表现已接近英伟达A100,整体性能达到后者80%的水平,成英伟达A100芯片的有力国产替代。
国产AI芯片除性能稳步提升外,相较进口,采购成本更低,同时能帮助企业规避关税风险。此外,中国企业正积极参与国内外多项AI芯片技术标准制定,在该领域“游戏规则”逐步掌握话语权,彻底打破以往“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
从稀有金属材料的产能精准调控,到国产AI芯片的快速崛起,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任何外部限制都无法阻碍中国科技前进的脚步。
“一群不信邪的耕耘者,用代码当砖瓦,拿算法做钢筋,在裂缝中硬生生垒出通向未来的技术栈桥。” 未来,中国科技有望在各个细分领域一路生花,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