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门扔垃圾,手刚碰到单元楼的铁门,“啪” 的一下,指尖麻得我一哆嗦,手里的垃圾袋都差点掉地上。旁边大妈见了直笑,说这是冬天的 “标配电击”,以前总以为是静电太调皮,后来才知道,根本是咱跟金属偷偷 “换了电荷”。
真的,这事儿太常见了。穿脱毛衣时噼里啪啦响,头发根根竖起来像炸毛;摸水龙头、按电梯按钮,甚至跟人握手,都可能突然被电一下。尤其早上赶时间,慌慌张张去摸门把手,那一下麻劲儿能让人瞬间清醒,你说这事儿怪不怪?
一开始我以为是衣服的问题,去年特意全换成纯棉的,结果该被电还是被电。后来查了点东西才明白,根本不是衣服的锅,是咱们身上的电荷 “没地方去” 了。你想啊,人走路时皮肤蹭衣服,坐椅子时身体蹭布料,这些动作都会让电子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就像有人搬家似的,本来好好的平衡被打破了,多余的电荷就堆在身上。
关键是冬天空气太干了!夏天不怎么有这事儿,因为空气里有水分子,能悄悄把多余的电荷带走。冬天不行,天干物燥的,那些电荷就像被困在迷宫里,只能在咱身上憋着。这时候一碰到铁门这种金属,可算找着出口了,电荷 “嗖” 地一下就跑到金属上,那瞬间的电流就是让咱发麻的元凶。
我还听人说,这时候看到的小火花,就是电荷跑过去的 “脚印”。而且别看那一下不起眼,电压其实高得吓人,只不过电流特别小,才没什么危险。上次我跟朋友说这事儿,他还不信,非要拿手蹭完地毯去摸门把手,结果被电得跳起来,现在见了金属都先缩手。
说真的,对付这玩意儿还是有招的。我妈教我的,碰金属前先摸墙,停个一两秒再伸手,果然就不被电了。后来才知道,墙面能把身上的电荷慢慢放走,相当于给电荷找了个 “缓冲带”。还有啊,家里放个加湿器真管用,空气潮一点,电荷就不容易堆起来。我最近在梳妆台上放了盆小绿萝,不光好看,好像静电也少了点,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对了,化纤衣服确实比纯棉的容易带电。上次穿了件腈纶的打底衫,一天被电了七八回,后来换成全棉的,明显好多了。梳头发也是,塑料梳子一梳就炸毛,换成木梳或者沾水梳,头发就服帖多了。这些小细节平时不注意,其实都是静电的 “帮凶”。
前几天看新闻说,加油站更得注意静电,加油前得先按那个放电按钮,不然可能有危险。想想还挺吓人的,原来这小静电有时候也能惹大祸。不过咱平时在家碰到的,也就是麻一下,权当冬天的小插曲了。
现在我摸金属前都下意识先摸墙,同事还笑我讲究。可谁愿意天天被电得一激灵啊?你别说,搞懂这 “换电荷” 的道理后,再被电都不烦了,反而觉得挺有意思 —— 原来咱身上天天都在发生这么神奇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