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中美在军事领域的博弈,媒体上总会有人渲染“中国威胁”。最近,一位美国退役军官就在《国家利益》杂志上撰文,点名中国的歼-16D电子战机已经成为美国海军的新麻烦。
歼-16D自亮相以来,已经在解放军空军服役多年。这款战机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意味着中国空战格局的升级。文章作者伊斯特伍德特别强调,它的核心威胁在于强大的电子干扰能力。
对美军的影响
歼-16D体型大、航程远,机体内部安装了大量先进电子设备,还能外挂导弹和炸弹。它既能执行电子战任务,又能参与常规作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能对美军E-2C预警机发动干扰,制造虚假目标,让美军难以分辨真假情报。而预警机是美海军的“空中眼睛”,一旦被干扰,整个作战链条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另一大目标是“宙斯盾”系统的核心——AN/SPY-1雷达。这种四面阵列的S波段雷达能同时追踪200多个目标,探测距离可达450公里。虽然经过多次升级,但伊斯特伍德认为,歼-16D的模块化吊舱能根据不同频段发射干扰脉冲,让雷达瞬间“失明”。这意味着美舰在巡航时可能突然遭遇信息混乱,甚至错失拦截导弹的时机,从而为中国反舰武器创造攻击窗口。
对台湾地区的影响
文章指出,台湾地区的电子战装备过于陈旧。美制EC-130电子战机和E-2T预警机早已落伍,F-16V虽带有一定电子战能力,但数量有限,且首批要到2025年才能交付。相比之下,歼-16D的压制能力覆盖范围更广,一旦投入实战,台军雷达很可能瞬间“失声失明”,让解放军的作战行动更加顺利。
与美军“咆哮者”的比较
美国海军拥有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可以探测并攻击歼-16D。但文章承认,歼-16D不仅功能类似,还继承了“侧卫”系列的高机动性和强大挂载能力。它能携带远程空空导弹和反辐射导弹,在干扰敌方的同时保持自我防护。
战机特点与作战价值
歼-16D基于歼-16多用途战机改进而来,采用双座设计,机身大、推力强、航程远。它的亮点在于模块化电子战系统:通过更换不同吊舱,可以在不同战场环境下实施精准干扰。尤其是针对预警机和舰载雷达的压制力,被认为是美海军的一大软肋。
与歼-20等隐身战机的配合作战尤为重要。歼-16D负责“电子开路”,让对手的雷达和通信失效,歼-20则趁机实施突防。两者组合,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实战与演训
自2021年正式进入实战化训练以来,歼-16D频繁出现在重大演习和任务中。比如:
- 2022年曾出现在台湾周边,伴随巡逻飞行;
- 2023至2025年间,在海空对抗和中外联合演习中多次担任“压制雷达”的任务;
- 珠海航展上与歼-20同台亮相,展示了其战略价值。
与此同时,解放军还在推进与无人机、加油机、防空导弹等多种装备的体系化配合,形成覆盖战术与战略的完整作战链条。
总结
歼-16D并不是虚幻的噱头,而是中国空军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在电子战领域的空白,也让美方感到切实的压力。伊斯特伍德所谓的“噩梦”,其实正折射出美方对中国军力快速提升的担忧。
未来,无论是在台海还是更广阔的太平洋,一旦电子战打响,谁先“失明”,谁就会处于被动。歼-16D的意义正在于此——它不仅是战机,更是中国空军战略格局的一块关键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