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北青报记者从北京经开区获悉,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研学中心全面启用。这是北京亦庄落实国家战略、促进产业发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的创新实践。
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北京样板”
9月26日,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新学期开学仪式举行。北京市委副书记游钧指出,北京市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了高端产业平台与创新生态体系,探索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北京模式”。一是坚持系统谋划,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进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三位一体”建设。二是创新组织模式,建立“大线出题,小线答题,产研一体”的协同机制,初步形成了以产促教、以教强产、科教融汇、协同创新的生动局面。三是打造融合示范,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体化运营产教融合基地,探索有组织的科研与有组织的人才培养融合新路径。
未来,北京市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在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产学研用融合生态上用心用情用力,以更大力度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基础研究、做好服务保障,努力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北京样板”,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突破性发展提供更多的“北京经验”。
研学中心贡献新的“亦庄力量”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表示,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先行示范,此次研学中心全面启用体现了对国家未来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立足新起点,要聚焦区域产业发展,推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深度融合,建设集工程技术、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新型组织体系,打造政府主导、产业牵引、高校支撑、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新平台,成为凝聚共识、资源共享的新平台,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北京经开区工委书记孔磊表示,产业跨越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强力支撑。北京亦庄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合作共建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积极践行“有组织科研牵引下的有组织人才培养”新路径。四年来,构建了“揭榜挂帅”协同创新、“工学融合”人才培养、“筑巢引凤”服务保障的三大支撑体系。高校院所揭榜攻关项目74个,12个结题项目直接解决了先进制程工艺、关键装备材料等领域的技术难题;通过三段式实训与双导师制,已培养约600名硕博研究生,九成进入集成电路行业;建成10.55万平方米研学空间,集聚了一批院士、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未来,将以此研学中心全面启用为契机,携手各界同仁,共同推进基地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新的“亦庄力量”。
亦庄集成电路产业有望突破千亿
据介绍,北京亦庄集成电路产业2024年全年产值突破900亿大关,今年上半年延续稳健增长态势,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528亿元,同比增长20.5%,2025年有望突破千亿。依托北京集成电路双“1+1”工程,北京亦庄已建成全国门类最全、国产化程度最高的量产制程体系,培育出全国最大最强的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并在RISC-V、硅光、芯粒三大领域持续巩固国内创新高地地位。
仪式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分别与北京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办公室签署首批落地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与会嘉宾还参观了研学中心园区,并实地调研了共建高校院所的产教融合建设成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