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清晨7点30分,古城西安在微熹中苏醒。唐都医院血液科病房内,一场生命的接力正在静谧而紧张地进行。国网西咸新区供电公司的青年员工李星叶缓缓挽起袖子,护士将一支名为“动员剂”的药剂精准推入他的静脉。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治疗,而是一次关乎生命重启的庄严奉献。今年8月,李星叶接到了一个等待已久的电话——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当时我脑子里只闪过一句话:‘终于轮到我救人了’。”这位年轻的“00后”员工语气平静,眼神却异常坚定。自此,他踏上了一场用自身热血为陌生人续写生命的旅程。
捐献造血干细胞并非易事。此前连续四天,李星叶每天都需要注射动员剂,将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这个过程伴随着显著的生理反应。“这几天,腰就跟触电一样酸,头痛欲裂,确实不好受。”李星叶坦言。“但一想到病床上那位等待救治的患者,他承受的痛苦远胜于我,我这点疼痛就不算什么。”简单的话语,折射出的是一名新时代电网青年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唐都医院骨髓移植中心相关人员介绍,经过动员,李星叶外周血中的干细胞浓度已达到理想状态。“今天早上8点开始采集,预计6个小时,我们将采集到约22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些就是珍贵的‘生命种子’。”
采集室内,李星叶平静地躺在病床上,他的右臂通过导管与一台血细胞分离机相连。血液缓缓流出,经过机器的精密运作,分离出充满生机的干细胞,剩余的血液成分又安全回输到他的体内。采集袋中,那逐渐充盈的混悬液,闪烁着生命的光芒。6个小时里,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滴“生命种子”的汇集,都承载着一个家庭沉甸甸的希望。
采集刚一结束,这袋220毫升、尚带着李星叶体温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护士轻柔地放入4℃的恒温箱中。它将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往移植舱,第一时间回输到受捐者体内,去重建造血系统,驱逐死亡的阴霾。
据悉,这是咸阳市近十年来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李星叶从2018年入库成为一名志愿者,到如今实现捐献,仅用了7年时间。要知道,在全国范围内,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平均等待周期是12年,匹配成功的概率更是低至二十万分之一。这既是难得的缘分,更是一位电网青年义无反顾的选择。
在中华骨髓库浩如烟海的爱心名录中,第21043例捐献记录,郑重地标注下了一位“00后”电网青年的坐标。他的捐献,被同事们深情地称为陕西电网输出的首笔“生命电流”,这电流与他在工作中守护的万家灯火一样,照亮了生命的前路。
病床前,李星听到了读来自远方的感谢信。信中的文字静默而质朴,却字字千钧,那是一位在遥远之地重获新生的陌生人,向他传递来的最为真挚、穿越生死的感恩之情,在场人员无不为之动容。李星叶静静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袋“生命种子”,跨越了山河,连通了血脉,更诠释了生命至上的人间大爱。李星叶用他的勇气和善良,展现了电网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时代注入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李星叶的义举,并非孤立的闪光。在他身后,是国网西咸新区供电公司长期以来浸润培养的担当与奉献精神。正如电网员工守护电网,输送光明与动力从未停歇,也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输送着爱与希望。从保障万家灯火的“电力电流”,到重启他人生命的“生命电流”,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国家电网人“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赤诚初心和“顶梁柱”般的责任与担当。李星叶,这位平凡的电网青年,用一腔热血完成了最不凡的使命,他的善行,为国家电网的旗帜增添了温暖、亮丽的一束光。(安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