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那绝对是朱元璋,虽说刘邦的出身也不高,但毕竟曾经当过亭长(跟现在的派出所所长差不多),还娶了个白富美的媳妇。朱元璋跟他相比那就惨太多了。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世代务农,注意了,他们可不是种自己家的地,而是给地主种地,然后地主施舍他一口饭。
15岁那一年,父母兄长都被饿死,当下天气炎热,眼看尸体就要臭掉了,朱元璋就到地主的门前,祈求地主能够给他一块地让他安葬父母,没想到地主说:“你父母之前给我种地不假,可我也没少他一顿饭。”
后来还是在同村人的帮助下,朱元璋拿草席裹了尸体,把父母草草下葬。
每次看到这里,我就感觉很纳闷:既然亲人已经去世,在地上随便挖个坑,埋了不就行了,为啥非要去找一块地,才能埋葬父母?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第一:古人信奉死者为大。
古人的礼仪特别繁琐,不但请客吃饭有礼仪,出生、结婚,殡葬的礼仪更是繁琐,这个主要是受儒家思想跟周礼的影响。
古人以孝治国,尤其是当时的君主,选拔朝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你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孝子,如果是个孝子,那人品肯定不会差,如果你对父母都不孝,有凭什么去管理别人?
《论语》中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算是孝敬父母,也要遵循严格的礼仪规则,早上侍奉父母起床,吃饭的时候给父母夹菜,父母不动筷,子女不能吃,葬礼更是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如果父母去世以后,匆匆下葬,会被当事人认为这是不孝,是会被世人戳脊梁骨的。哪怕就是现在,在很多地方依然是这样,或许生前对老人不够孝敬,但是葬礼必定要办得风风光光。
第二、没有土地
想要挖坑埋人很简单,但关键是没有地,去哪挖坑?
在古时候,土地是私有财产,且大部分都集中在大地主的手里,很多的农民手里是没有地的,他们都是租种地主的地,然后地主按收成收租,如果收成不好,倒欠地主钱都是有可能的。
比如《白毛女》中的杨白劳,自己没有地,租地主的地,结果忙活大一圈,最后还欠地主家租子。
杨白劳话剧形象
也有人说古代人少地多,可以开垦荒地。但荒地并不是说想开垦就可以开垦的,有一些荒地,有可能你今天开垦完了,明天就被地主吞并了。
再说了,土地的开垦需要官府的同意,官府正愁着没人干这事儿呢,正巧有一个送上门的,可不得使劲榨,原本就是为了开垦的荒地才去官府,结果地还没开采,先要交一大笔钱,就更没人去了。
既然如此,那就随便找个山头,挖个坑,立块碑就行了。
想多了。古人生前事多,死后事更多。逢年过节要祭祀,如遇重大事情要查祖籍,比如进京赶考,如果查不到祖籍,是会被打回去的。
若是把先人随便安葬在一个山头,同样是对先祖的不敬,此处绕到第1个原因上面。
第三、户籍的问题
当时的政府推崇孝道,甚至不惜设置了处罚方式,来督促人们孝敬老人,比如子告父,且不说能不能告赢,儿子首先要被揍一顿,事后还要吃牢饭。
当时获得户籍的方式有两种,要么是父母上报官府,获得户籍,要么是为逝去父母孝三年,才能拥有一个合法的户籍(古时候有很多人都没有户籍)。
古代户籍
户籍就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或者身份证,如果没有户籍,很多事情就没有资格办,比如说上京赶考,开垦荒地。
影视剧上经常会出现卖身葬父的桥段,这种事情在当时是可能存在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年幼丧失父母的孩子,他们没有户籍没有地,只能通过卖身葬父来安葬父母。
其实还有最后一个原因,那就是古人比较信风水。
当时大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祖坟,且祖坟都是由大师推算出来的,如果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葬到自己家的地里,可能会破坏自己家的风水。
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封建的儒家思想在作祟。如今我们已经渐渐取缔了土葬,葬礼的礼仪也是一再的精简,跟之前比,已经简单太多了。
人死如灯灭,把生前过好了,管他死后什么样,反正自己也看不到了。
往期精彩文章:
《如懿传》中,颖妃为什么敢在后宫“横行霸道”,你看她老爸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