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阴极保护系统的施工与运维中,恒电位仪的投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一个普遍存在且危害巨大的操作误区是:在未进行关键参数测量的情况下,便匆忙通电。这其中,对管道自然电位的测量,是通电前不可逾越的第一步,是确保整个阴极保护系统有效、精准运行的基石。
自然电位,是指管道在未施加任何外部阴极保护电流时,相对于参比电极的自然腐蚀电位。您可以将其理解为管道“未经治疗”时的“本底健康状况”。
1. 设置保护参数的唯一基准
恒电位仪的核心功能是持续向管道提供阴极电流,将其电位极化并稳定在-0.85V vs. CSE(硫酸铜参比电极)这一标准保护电位上。那么,仪器的输出值应该设置多少?答案就来自于自然电位。
这个差值直接决定了恒电位仪初始输出电流与电压的范围。若未知自然电位,设置将沦为盲目猜测,极易导致过保护(析氢、涂层剥离)或欠保护(腐蚀持续)。
2. 管道状态的“听诊器”
通常,埋地钢质管道的自然电位应在 -0.55V 至 -0.70V (vs. CSE) 范围内。测量值若显著偏离此范围(如正于-0.55V),可能预示着管道存在异常:例如短路、接地故障、或杂散电流干扰。通电前检查出这些隐患,远比通电后问题爆发再处理要高效、经济得多。
测量工作需严谨细致,以下是核心步骤:
自然电位测量绝非可有可无的繁琐步骤,而是阴极保护工程中专业性、规范性的直接体现。它既是科学设定恒电位仪的“指南针”,也是洞察管道健康状况的“预警机”。牢记:每一次合闸通电前,都必须从一次精准的自然电位测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