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刚刚结束的四天中国行,不仅签下一系列重磅协议,更与多国领导人密集会晤,成功打破西方外交封锁。而就在返俄前夕,俄方突然办了2件事引爆国际舆论场。
普京这趟行程可谓收获颇丰。
根据央视新闻、环球网等媒体消息可知,从天津到北京,俄总统的专车甚至挂上了中国牌照,这种细节背后的政治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短短四天内先后与印度、土耳其、越南、伊朗、朝鲜等十余国领导人举行会谈,这种高密度外交攻势明显是针对美欧的孤立政策而来的反击。
特别是在天安门城楼上与金正恩并肩而立的一幕,让西方媒体直呼“中俄朝铁三角正在形成”。
但令人意外的是,尽管西方媒体此前大肆炒作普京将在此次访华期间向中国请求军事援助,希望中国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但俄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却明确表示:这些敏感话题压根没出现在会谈桌上。
这说明什么?说明俄罗斯对当前战局仍有自信,也表明中俄关系虽然密切,但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着独立判断。
此外,9.3阅兵也让普京更有信心了,在离开中国前他开了招待会,会上直接发出了2大邀请:
一是向泽连斯基发出访俄邀请。普京称,如果泽连斯基已经做好会晤准备,他将邀请泽连斯基访问莫斯科,俄方欢迎他;
二是公开邀请特朗普回访俄罗斯。俄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俄方正期待美国特朗普回访俄罗斯。
这两个动作看似平行,实则互相关联。
邀请泽连斯基表面是展现和谈诚意,实则是将停战的责任包袱甩给乌克兰,所以乌外长随后回应称,这是不可接受的,且已经有至少7国愿意承办会晤点;
而邀请特朗普,则是瞄准美国中期选举可能带来的变数,试图为未来美俄关系埋下伏笔。
但是,特朗普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地激烈。
在普京访华后,他公开表示对普京“非常非常失望”,甚至威胁要对俄罗斯实施全面能源制裁。
这种态度转变绝非偶然——中俄朝领导人在天安门上的同框画面,显然触动了美国战略界最敏感的神经。
特朗普之所以把怒火撒向普京而非中国,恰恰说明在美国的战略天平上,中国的已经不是能够轻易指责的了。
当前国际秩序正处于剧烈重组期。旧的单极霸权体系难以为继,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中俄联手推动的新秩序构建,已经开始实质性地动摇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
普京此次中国之行获得的外交突破,就是最明显的信号。而中国通过阅兵展示的军事实力,不仅是对国土安全的保障,更是为未来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提供更多选项。
当前,乌克兰战场即将进入关键阶段。
俄军正在筹备秋季攻势,近期对乌克兰后方的密集空袭就是前奏。而欧美也在加紧军援乌克兰,9月初伦敦将举行线下“拉姆施泰因”会议,预计将宣布新的援助计划。
战场上的胜负,将直接决定谈判桌上的筹码分布。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的立场愈发关键。虽然明确表示不军援任何一方,但中俄之间无上限的合作关系,一定程度是也已经对战略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是在突破西方外交封锁方面,中国提供的平台让俄罗斯获得了难得的多边外交空间。
接下来,美国中期选举走势、乌克兰战场态势、欧美援乌决心、俄罗斯经济承受力等多重因素交织,而中俄关系的稳固程度将成为影响全局的关键变量。
普京访华期间表现出的信心与从容,既来自前线战事的相对稳定,也源于背后有中国这个战略伙伴的支持。
但大国博弈从来都不是静态的。
特朗普对俄政策可能再度转向;欧洲虽然目前态度强硬,但能源危机和社会压力可能迫使其调整立场;乌克兰战事的任何重大变化都可能打破现有平衡。
普京的专车已经驶离中国,但这场大国博弈才刚刚进入新回合。中俄美三角关系的每一次微小变动,都可能引发国际格局的连锁反应。
未来几个月的局势发展将至关重要:俄军计划中的秋季攻势强度如何?特朗普会否接受访俄邀请?中美俄三角关系将如何演变?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未来十年的世界格局。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经站在了舞台中央,手中的牌越来越多,背后的朋友越来越铁——这个世界,可能真的要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