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对咱们半导体产业动手了!这次直接下狠招,把英特尔(大连)、三星中国、SK 海力士(中国)这三家在华核心半导体企业,踢出了经验证最终用户(VEU)授权名单。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哪里是针对外企?分明是冲着咱们中国半导体产业来的,想把咱们崛起的路彻底堵死!
要搞懂这事儿的严重性,得先说说 VEU 授权是个啥。简单讲,这是美国对半导体这类高科技产品出口的一种 “通行证”。有了这个授权,像英特尔、三星这些企业,才能合法地把先进的半导体技术、设备卖到中国来,也能在咱们这儿正常开展生产研发。现在美国把这三家踢出去,相当于断了它们在华业务的 “关键补给”,表面上是限制外企,实际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把先进半导体资源从中国抽走。
再看看当下的背景,咱们中国半导体产业这几年一直在加速追赶。2023 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已经突破 1.5 万亿元,占全球市场的近三分之一,而且每年还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么大的市场,不管是英特尔、三星还是 SK 海力士,都舍不得轻易放弃。
要知道,英特尔大连工厂承担了其全球近 20% 的存储芯片封装测试业务,三星西安工厂更是全球最大的 NAND 闪存生产基地之一,SK 海力士无锡工厂的产能也占其全球产能的 30% 以上。这些数据摆在这里,就能看出这三家企业跟中国市场早就深度绑定,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美国这么干,真实目的其实很清楚,就是不想让任何先进的半导体技术、设备和人才留在中国。他们怕咱们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怕咱们突破 “卡脖子” 技术,所以才搞出这么严苛的出口管制,想把这些外资企业逼回美国或者转移到其他地方。从设计到制造,从材料到设备,美国想全方位围堵,恨不得让咱们永远只能做低端的半导体加工,永远依赖他们的技术。
可美国这次怕是要失算了,他们忘了咱们中国有个最大的优势 —— 庞大的市场。半导体不是单一国家能玩得转的,是全球产业链协作的产物。走了这三家,难道就没人来跟咱们合作了?不可能!要知道,2023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 40%,新能源汽车出货量占全球 60%,这些终端产品都需要大量的半导体芯片。这么大的需求摆在这儿,就算美国施压,也会有其他国家的企业想跟咱们合作。而且这几年咱们被 “卡脖子” 逼得没办法,反而搞出了不少自主替代的成果。
就说长江存储,现在已经能生产 128 层的 3D NAND 闪存芯片,技术水平跟国际主流厂商差不了多少;长鑫存储的 DDR4 内存芯片也实现了量产,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中芯国际更是突破了 14 纳米芯片的量产技术,虽然跟最先进的 3 纳米还有差距,但已经能满足很多中高端产品的需求。这些企业的成绩,就是咱们自主研发能力的最好证明。
更有意思的是,英特尔、三星、SK 海力士在咱们中国扎根多年,早就不是简单的 “外资企业” 了。它们在咱们这儿建了工厂,培养了大批本土技术人才,供应链也大多本地化了。就拿三星西安工厂来说,厂里 80% 以上的员工都是中国人,周边配套的材料、设备供应商也有上百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集群。
美国现在逼它们离开,先不说市场损失多大,光是工厂搬迁、供应链重建,就得花上几百亿甚至上千亿,而且至少需要 3-5 年时间。这么大的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些企业真的愿意承受吗?说不定它们不仅不会走,还会加速本地化研发和供应链调整,比如跟咱们国内的材料企业合作,研发不依赖美国技术的产品,这样反而帮咱们稳固了外资的投入,让咱们的半导体产业链更完善。
美国这招看似凶猛,实则是一步臭棋。它以为能通过限制授权来堵死咱们的路,却忘了咱们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忘了咱们自主研发的决心。这些年,咱们在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投入每年都在增长,2023 年研发投入已经超过 2000 亿元,占整个行业营收的 13% 以上,比全球平均水平还高 3 个百分点。只要咱们继续加大自力更生和自主研发的脚步,再多培养一些本土的半导体人才,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突破更多 “卡脖子” 技术,到时候美国再想限制,也没那么容易了。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英特尔、三星这些企业会因为美国的限制而撤离中国吗?咱们国内的半导体企业,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把劲才能更快实现突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咱们一起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