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看到老人正在专注地绘画;长寿食坊里飘出饭菜香气,几位老人边用餐边闲聊家常;康复训练室内,治疗师正耐心地指导一位老人进行器械训练……这是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日常温馨场景。
9月1日,“活力中国调研行”四川站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这座位于社区深处的为老服务中心,实地调研金牛区社区嵌入式养老的创新实践。来自中央和省级媒体的记者团用镜头和笔记录下这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如何重新定义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在原街道社区养老院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室内面积达1400平方米。与传统养老机构不同,这里打破了封闭管理模式,按照“开放、共享、集约”理念,打造成为集“医、养、食、娱”为一体的老年“共享空间”。“我们坚持需求导向,彻底转变传统养老院管理模式。”中心负责人高敏介绍,中心采用“8+N”服务模式,集专业照护、智慧养老、健康促进等八项基本功能和多种个性化服务于一体,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中枢”。
中心内部分区明确而又相互贯通:长寿食坊里,制作营养均衡的餐食;养老用品体验区展示着各种适老化产品;居家服务区内,护理人员为老人进行健康监测;爱心驿站专门为认知障碍老人提供专业照护;医养联盟区域则连通了多家医疗机构资源。
该中心共设置照护床位36张,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长期托养、居家上门等嵌入式服务。这种“小而精”的模式让老年人在不脱离家庭和社区的前提下,就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这里最难得的是既能得到专业照顾,又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选择来这儿享受养老服务的刘大爷说,“在这儿孩子们放心,我自己也开心”。
“看到这儿的老人脸上洋溢出的幸福笑容,就能感知到他们对这儿的养老服务很满意。”参与调研的金融时报中国金融家杂志记者董方冉表示,“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嵌入式养老可能是未来社区养老的重要方向。营门口街道的实践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养老机构位置偏远、探视不便的问题,实现了老年人在熟悉环境中安享晚年的愿望,日托这种新的模式可以满足很多家庭的应急需求。”
随着采访团深入了解,这个嵌入社区深处的为老服务中心所展现的,不仅是一种养老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对老年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让养老变享老,让夕阳更美好。
据悉,活力中国调研行是由中宣部于2025年6月16日起组织中央主要媒体和有关地方媒体开展的全国性主题采访活动,旨在展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石秀 严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