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地平线征程芯片量产出货突破1000万套,这个数字背后折射出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三重突破:技术层面完成从“能用”到“好用”的迭代,商业层面验证了本土供应链的大规模落地能力,生态层面则构建起“芯片-算法-整车”的协同创新模式。
BPU架构的“超摩尔”突围
地平线用十年时间验证了“专用计算架构”路线的正确性。与传统GPU依赖制程工艺升级不同,其BPU架构通过“算法-芯片协同设计”,在45nm至7nm工艺区间实现计算效率百倍提升。
征程6系列采用的纳什架构,通过动态执行单元、稀疏计算加速等创新,使560TOPS算力的征程6P实际能效比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这种技术路径的选择极具启示性,当全球智驾芯片陷入“算力内卷”时,地平线通过架构创新实现“算力有效利用率”的突破。博世选择征程6B开发全球摄像头平台,正是对其“每瓦有效算力”指标的认可。
数据显示,征程6系列在典型城区场景下的帧处理能耗比竞品低30%,这种“能效敏感型”设计恰恰契合了车企对成本与性能的平衡需求。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
“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的市场表现,本质上是中国智能驾驶产业链协同能力的集中体现。不同于Mobileye的“黑盒模式”或英伟达的“标准平台”,地平线构建了更具弹性的合作生态。
一方面是车企深度参与,地平线与比亚迪、奇瑞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实现芯片功能与车型需求的精准匹配。
其次是Tier1联合创新,博世基于征程6系列同时开发L2至L4全栈方案,打破传统供应链的层级壁垒。
此外还有算法公司快速适配,通过开放工具链,支持毫末智行、Momenta等企业在同一硬件平台迭代算法。
这种“柔性生态”在成都车展得到具象化呈现,从15万元的埃安霸王龙到40万+的岚图梦想家,不同定位车型共享同一芯片架构但呈现差异化功能。地平线COO曾公开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车企用同一块芯片拥有不同的智能体验”,这种理念正在重塑行业分工模式。
未来挑战:普惠之路上的三道关卡
尽管千万量产验证了商业可行性,但地平线提出“HSD三年千万目标”仍面临现实挑战。
首先是场景泛化能力,当前HSD的“一段式端到端架构”在极端场景下的表现尚未经历大规模验证。
随着竞争变得激烈,成本下探压力骤增,10万-20万元车型成为智驾主战场,芯片BOM成本需控制在50美元以内。而且相比特斯拉的全球数据网络,本土企业需要更高效的合规数据共享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线正通过“软硬结合”寻找突破口。其与星途ET5合作的HSD系统采用“影子模式”持续迭代算法,而征程6E通过硬件预埋支持后期OTA升级,这种“长效价值”设计或将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
总结
当智能驾驶进入“规模化竞技”阶段,竞争已从单一产品转向生态体系。中国企业的机会不在于复制特斯拉或英伟达,而在于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技术-商业双循环。正如余凯博士所言:“未来的智能汽车,芯片将不仅是计算单元,更是进化中枢。”这场由芯片驱动的产业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