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谢瞻 何雨田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仟煜 记者 李超)今年的3月9日至15日是第18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AI协同护航,共防青光眼盲”。3月10日至14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眼科主任医师袁志兰携青光眼专业团队开展2025青光眼周大型科普系列宣讲活动。
“青光眼是由于眼压升高,超过眼内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视神经损伤,出现的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主任医师孙红介绍,作为全球排名第一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青光眼正威胁着人类视觉健康。由于青光眼发病隐匿、进展缓慢,许多患者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视力,待发现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青光眼被称为“光明的隐形杀手”,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孙红介绍,典型的青光眼发作通常有四类症状:一是眼部胀痛,或伴有鼻根部酸胀及头痛;二是眼球摸上去变硬;三是虹视现象,看发光体如灯泡周围出现彩虹似的光环;四是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看东西范围缩小。
哪些人容易遭遇青光眼这个“视力强盗”?孙红提醒,6类人群需要关注: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或高度远视、眼轴短和小眼球的患者;有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史的患者;40岁以上人群;有焦虑、多愁善感、脾气暴躁、偏执多疑等特征的“青光眼性格人群”;部分白内障老年患者,如未及时按医嘱接受白内障摘除术,病程中因晶体膨胀导致瞳孔阻滞、眼压升高等,也需要注意防范青光眼风险。
“今年青光眼周主题是‘AI协同护航,共防青光眼盲’,希望通过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提升公众对青光眼的认知,推动早筛早治,共同守护‘看得见’的未来。”孙红说。
孙红介绍,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让优质的医疗资源更可及,为大众带来精准筛查、动态监测及个性化诊疗的三重“防盲守护”。AI算法可快速分析眼底照片,识别早期视神经损伤,筛查效率提升数倍;智能可穿戴设备帮助患者居家追踪眼压变化,数据实时同步医生端;AI结合大数据为患者定制治疗方案,可降低误诊漏诊风险。“AI正在逐渐改变青光眼诊治格局。”孙红说。
“有氧运动可以降低眼压,增加眼部血流灌注,保护视神经。”孙红说,专家介绍,国内有研究显示,步行活动量增加与青光眼患者视野变窄速度减缓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每天多走5000步,即大约2.5小时的非久坐身体活动,视野变窄进展速度会降低约10%。
专家特别指出,某些动作或运动有可能升高眼压。患有严重青光眼的游泳者应考虑使用边缘更宽、靠在眼眶周围(类似潜水面罩)的泳镜,以避免眼内压升高;桑拿浴和剧烈出汗导致的高温会促进脱水,从而降低眼内压,但同时也会减少视神经的血液供应;吹奏乐器时需要强而有力地呼气对抗乐器的物理阻力,尤其是在吹奏高音时可能增加眼内压。
专家建议在运动和放松锻炼时,避免头部朝下或头部过度向下倾斜的姿势。青光眼患者可选择太极拳、散步、慢跑、爬山、骑自行车、跳舞等运动,避免倒立动作、举重、仰卧起坐、过度弯腰、低头屏气及负重。运动后不要一次大量饮水,短期内大量饮水可能导致房水(眼球内的一种透明液体,主要存在于眼前房和眼后房中,具有维持眼内压、营养角膜和晶状体以及清除代谢废物的功能——编者注)生成过多,升高眼压,建议少量、多次、缓慢饮水,单次不宜超过3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