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教授与一群大学生的19年非遗保护之路 在乡野间抢救“怀梆”
创始人
2025-03-14 07:02:10
0

  19年来,丁永祥将怀梆等非遗戏剧带进校园,带领河南师大非遗协会收集老剧本、传承老手艺,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默默耕耘着。①受访者供图 ②③④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摄

  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河南省焦作市龙源湖公园传来阵阵“怀梆”曲声,梆子唢呐抑扬顿挫,歌声洪亮,唱腔激昂。最近,传统怀梆剧目《穆桂英下山》《姐妹易嫁》在焦作市第九届戏剧展演上演,向现场观众展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怀梆是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的古老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一带,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怀梆分布广泛,剧目繁多,各地流行的剧目各有特点,这让其剧种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河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河南师大”)文学院教授丁永祥就来自怀梆盛行的武陟县。为了让怀梆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传承,丁永祥在河南师大校内创办“非遗协会”、举办“非遗文化月”,在校外组织以怀梆等传统戏曲为主要调研对象的大学生暑期非遗调研活动,19年来,他和学生们一道为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默默耕耘,让不少岌岌可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闪耀光芒。

  到乡野间发掘非遗

  “2006年清明节,我回老家武陟县冯丈村祭祖。我见到熟识的老乡,跟他们说,‘怀梆’是一种文化遗产,应该被保护起来。他们都觉得很奇怪,问我:‘平时我们吃完饭随便唱唱、玩玩的东西,就叫文化遗产?’”丁永祥回忆道。

  那一年,丁永祥刚刚从日本留学归来,在当地见到了保存完好的古庙、流传百年的文化节,深受触动。想到家乡也有成千上万亟待发现、急需保护的文化遗产,他从原本研究的生态美学专业转向了非遗领域,在这片肥沃但鲜有人知的“土地”上一干就是近20年。

  丁永祥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几十年前,冯丈村怀梆剧团规模很大,其他地区各村也有许多高水平的剧团。“以前在整个怀庆府地区,有500多个大小剧团,基本上是‘村村都有戏台,人人会唱怀梆’。”这样大范围、持续性的“怀梆热”形成了“文化场”,对怀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博爱县曾经有个旧传统,丈母娘给女儿相女婿的条件之一,就是女婿要会唱怀梆。无独有偶,在宋寨村,也有老艺人告诉丁永祥,“当年村里一位老太太有5个儿子,每个儿媳妇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学怀梆。在村里要是不会唱怀梆,连村干部选举都不会有人选‘你’。”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数量众多的怀梆剧团逐渐衰落,经历了长达40余年的“空窗期”,造成怀梆剧种至少两代人的断层——不只是艺人的断层,还有观众的断层。“我以前带过的一个来自焦作的研究生,将近30岁,居然从来没有听说过怀梆。”丁永祥说。

  带着重拾怀梆遗产、保护戏曲文化的目标,留学归来的丁永祥和冯丈村村民一起,召集老艺人、重拾旧谱子,在重重困难之下恢复了冯丈村怀梆剧团,同时在村里策划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非遗保护中心。如今,冯丈村已有哼小车、东路怀梆、火神祭祀3个项目被列入河南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先后被评为“河南特色文化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2006年以来,丁永祥和其所带领的团队长期活跃在非遗保护一线,19年间深入河南省20多个乡村做田野调查,共记录文字资料300余万字,拍摄近两万张照片及5万多分钟音像资料,搜集整理300多本民间剧本,助力二股弦等20多个项目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丁永祥表示,仅仅被写入省级、市级名录是远远不够的,想做到真正的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一定要“搞活动”。在冯丈村,丁永祥和团队指导村民策划了“农民文化节”,每年正月邀请各地戏剧艺术团来表演;在万花村青龙宫,丁永祥帮助这座明代“龙王庙”筹划了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旱船表演比赛;在宋寨村,丁永祥帮助当地民众策划怀梆文化节、怀梆比赛……

  “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大量珍贵的文化、历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丰富,更应该一点一滴地发掘这些非遗,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丁永祥说。

  在校园里传播非遗

  和团委老师预订场地、找办公室老师签字、到学校仓库借帐篷、从社团办公室搬材料……河南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以下简称“非遗协会”)会长陈梦这一天没有课,但仍忙得不可开交。

  “挖掘非遗项目只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部分,校园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把非遗带入大学校园,能让更多青年感受、接触、了解非遗。”2006年9月,在丁永祥的指导下,河南师大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至今已吸引数千名学生加入。

  目前,非遗协会是河南师大最火爆的校园社团之一,每年的社团招新日,新生们甚至会早早起床到操场排队。陈梦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刚入学时,为了能加入非遗协会,她早上6点多就到达招新摊位前了。

  “我以前从没接触过河南地区的非遗,也没接触过这么多不同种类的非遗项目。”来自贵州的罗明煜是非遗协会的副社长,初次接触河南省南阳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烙画”时,她深感惊奇。“烙画传承人老师拿小小的叶片发给我们,教我们怎么用电烙铁,三两下就烙出特别好看的作品。”

  怀梆、豫剧、香道、烙画、书法、剪纸、古琴……非遗协会不仅将各式各样的非遗项目带进教室里,每年五六月,还会在校园里举办长达一个月的“非遗活动月”。丁永祥向记者介绍,起初,非遗协会选择在国家的“文化遗产日”(后改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非遗活动日”,后来随着活动内容的扩充延长为“非遗活动周”,到如今已经扩展成了“非遗活动月”。

  进村民家传承非遗

  “唐王爷若把那谗言听信,这一场无情火定要烧身……”

  蝉鸣荷盛,夏日炎炎,2024年7月,河南师大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研服务团的学生们坐在宋寨村的老怀梆艺人家中,在他们身旁听曲学唱、抄谱记词,为抢救、保护、传承怀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挥洒着汗水。

  每年暑假,丁永祥都带领非遗协会成立大学生非遗调研团,向全校招募感兴趣的学生,一头“扎进”河南各地乡村,抄剧本、学曲调,在非遗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原生地”感受“真正的非遗”。

  非遗协会副社长王雨在去年暑假参加了宋寨村怀梆调研团。在团内的“传承组”,她跟随艺人老师学了一个夏天的怀梆。“去宋寨村的路上,我还在想要怎么和老艺人们交流,害怕不能跟他们顺利沟通。但等真正到了村里,他们就像自己的爷爷奶奶那样照顾我们。”生活在村里,王雨感受到,无论是“有职位”的传承人老师,还是热爱怀梆的普通村民,大家都渴望能有人传承这一历史悠久的剧种,想要把所有的戏剧知识都传授给他们这些“新鲜血液”。

  “现在各种非遗项目的传承还是面临很多的困难,年轻人外出就业、少年儿童在网络的影响下成长,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传承看起来‘没出路’的非遗项目。”王雨说,“丁老师带着我们一起深入村村寨寨,就是希望能够激发我们的兴趣,自发地去保护传承非遗。”

  “一个项目真正的失传是所有人都忘记它,这个东西就像没出现过一样。”陈梦感慨道,“只要有人记得它,就应该想尽办法去保护它、传承它,让各式各样的非遗项目能流传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 记者 潘志贤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无人机助力缅甸地震救援 中国救...   中国日报网4月2日电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多座建筑倒塌,曼德勒等城市成为重...
寻迹中国|外国博主走进河池 体...   河池市是广西最大的茧丝绸主产区,也是我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近年来,...
东帝汶留学生感受“舌尖上的河西...   来自东帝汶的留学生杰克拉已经在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留学一年,活泼开朗的她对于中国美食一直十分向往...
美国加征关税 全球一片反对   美国白宫计划4月2日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的措施。这被认为是美国本届政府影响范围最广、冲...
美国“关税讹诈”破坏世界经济稳...   美国利用关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讹诈,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面对美国人为制造的...
特朗普关税乱拳开打 为何美国自...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措施。此外,特朗普当日...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正...   新华社华盛顿4月3日电(记者熊茂伶)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3日正...
缅甸强震后已发生63次余震   新华社缅甸曼德勒4月3日电(记者张东强)缅甸气象和水文局3日发布报告说,截至当地时间3日8时30...
缅甸强震已致3085人死亡   新华社快讯: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小组发布消息说,截至当地时间4月3日上午8时,缅甸强震已致...
华为、腾讯、招商局....大湾...   从“孔雀东南飞”到“百万英才汇南粤”  今天的广东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重视人才、渴求人才...